王阳明的心学学习体会七王昌付呢

高平历史网 2022-02-07 05:09:36

王阳明的心学学习体会七(王昌付)

怎么致良知?四。

澄(陆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

先生曰:闲思杂虑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你心中决知一定知道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为什么以原因是汝元原来无是此心也。汝若于对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什么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寂然不动:只有正心,没有杂念,即不受杂念干扰。

未发之中:指未行动前的思想适当、中庸。儒家认为只有思想适当,行动才能适度,所以特别强调思想的修养。

当然也可使用元宝购买额外动力。玩家每消耗一点动力 廓然大公:一种大公无私的坦坦然然的境界。

感而遂通:遇到事物,凭直觉通透明白。这是从总体上说的。

发而中节:行动后中庸即适中、适当。

物来顺应:事来了,自然就会按其规律来处理。

启示:要灭的人欲主要是好色、好利、好名,其它闲思杂虑都是从此而出。如果我们反省自身,对具体之思虑追根溯源,便不难理解,体会更深,试试?

十二只干活,不空想,功到自然成。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树干,及其树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用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传习录》49页。

先生又曰:立志用功,就像种树一样。开始生根发芽,没有树干;有了树干,没有树枝;有了树枝,有树叶,有了树叶开花结果。最初栽种树根时,只管栽培灌溉,不要去想枝叶生长、开花结果。预先空想有什么用呢?只要不忘精心栽培灌溉,还怕不开花结果?

启示:学习用功都是由浅入深,一步步来的,只要不忘精心栽培灌溉,还怕不开花结果?着急、空想没用。这是批评那些急功近利的现象的,刚刚开始做一事,就坐在那里空想,如果挣下一百万元,我要享受什么…沾沾自喜了半天。人常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活没干好,一分没挣到,痛苦万分,怨谁呢?

十三圣人为什么明?因为懂得了道。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学者唯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传习录》38页。

陆澄问:圣人能应变无穷,莫非也是事先谋划过?

先生说:圣人哪里有精神顾及那么多?圣人的心犹如明镜,只是一个明,根据直觉去感应,没有事物不能够照清楚的。没有说已经过去的东西影子还在镜子里,没有照到的东西影子却提前出现在镜子里的。…学者所需要担忧的只是自己的心不能明,而不必担心不能认识穷尽事物的变化。

启示:许许多多的事物,圣人都能处理好,不是圣人事先有什么研究,而是圣人的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这个明”指得是天理”我认为此处的天理除仁爱等外,还应包括一些做事的总方法,如哲学,虽然不符合阳明之意。否则怎么能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呢?此时我想起李端环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李端环之所以能够正确应对许许多多的事物,就是他掌握了做事的总方法即哲学。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要学一点哲学。

十四必须时时用力存天理、去人欲。

先生曰: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shū hū,很快地。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大概。有窃发悄悄发生。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传习录》90页。

先生说:天理人欲,要在其精微处,必须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才能渐有所得。如今在谈话的时候,句句不离天理,却不知瞬间心中已经生出了多少人欲。有的私欲悄悄产生,即便用力省察还难以发现,更何况张口空谈,能全部知道吗?如今只管空谈天,放着不去遵循,只管空谈人欲,放着不去扫除,怎么能算格物致知的学问?

启示:仅空谈,不实做,没有用;一会做,一会不做,也没用;一时用力,一时不用力,还没用。必须时时事事用大力存天理、去人欲。如此,你也就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缺点了。

TX营养
太原治疗皮肤科医院
南京治疗妇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