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学习体会九王昌付的

高平历史网 2022-02-07 05:09:39

王阳明的心学学习体会九(王昌付)

怎么致良知?六。

十九按照三阶段去克服缺点。

传习录147页,为阳明与东桥的通信,阳明阐述了自己与朱熹在修养上的不同看法。对此,我们不介入,只获取对我们有用的。从中,我看到修养的三个阶段:初级、中级、高级;对应的内容是:去私立善、存养巩固、尽善尽美。

一、初级阶段----去私立善。

私心杂念很多,按阳明的说法就是为善之心犹未能一也此阶段的任务是去私心杂念。

二、中级阶段----存养巩固。

私心杂念没有了,全是善心了,但是不牢固,有时丢失。所以,还要刻意地保存它叫存心培养它叫存养、涵养达到存而自无不存不刻意地存养,也不会丢失的程度。

三、高级阶段----尽善尽美。

达到了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最高境界了。这个阶段很难达到啊,孔子到了七十岁才能做到,而我们呢?恐怕一辈也做不到。

例如新浪、易、百度空间 每一个人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需要克服的缺点,找起来并不难,难得是改。怎么改呢?试试如上三阶段的做法?

二十做事修心循环往复。

原盖(依)鄙人之见,则谓意欲温清,,所谓意也,而未可谓之诚意。必实行其温清奉养之意,务求自慊(自己满意)而无自欺,谓之诚意。知如何而温清之节(细节)…所谓知也,而未可谓之致知。必致(落实)其知如何为温清之节者之知,而实以温清,谓之致知。温清之事,所谓物也,而未可谓之格物。必其于温清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温清之节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谓之格物。《传习录》157页。

译在我看来,想让父母冬暖夏凉,这就是所谓的意,然而,还不能称之为诚意。一定要践行了使父母冬暖夏凉的意愿,并务求自己的良心(良知)过得去,这才叫诚意。知道怎样让父母冬暖夏凉最为恰当,这就是所谓的知,但还不能叫致知。必须正确应用这些知识,确实做到了让父母冬暖夏凉,如此才能叫致知。使父母冬暖夏凉,叫物(事,即一件事)但还不能叫格物(正物:事原来不正,做后正了,即把事做好了)对于使父母冬暖夏凉这一事,完完全全按照良知所知道的去做了,没有丝毫做不到,这才能叫格物。

启示:必须是做了才表明你有诚意,光嘴说不做不能说你有诚意;必须是你践行了某知识才能称你真正懂得了某知识;必须是完完全全地按照良知去做了,才能称格物。格物:物即事,格即正,格物即正物,即事原来不正,不对,不好,你把它修正,做对,做好。

原(接上)温清之格物,知温清之良知始致,故曰格物而知至”致其知温清之良知,而后温清之意始诚;.。故曰知至而后诚意”《传习录》157页。

译让父母冬暖夏凉这个事物格(正)”了,知道使父母冬暖夏凉的良知才致(到位、落实)”了。所以说格物而后致知”致那个知道使父母冬暖夏凉的良知,使父母冬暖夏凉的意才能诚。所以说知至而后诚意”

启示:上段是诚意、致知、格物,是做事的过程;此段反过来格物、致知、诚意,是事后总结修心的过程。前段是把良知落到事物上,后段是以做完事之结果来进一步致知、诚意。两个阶段循环往复,不断提高修养水平,不断提高做事质量。正如在《实践论》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只是阳明侧重改造主观世界,侧重改造客观世界。

二十一良知与具体的事物,如圆规与圆之关系。

顾东桥问阳明:良知的道理,容易明白,比如孝敬父母,良知知道完全应该。但是,在具体的细节上,还是要通过学习才能明白的。比如,舜不告而娶(舜没有告诉父母就结婚了,世人认为这是不孝,但是,君子认为舜已尽了孝)…,等事情上必须讨论出一个过分与不及的是非标准才行。意思说,仅仅致良知是不行的,还必须研究这些容易搞错的事物,确定一个是非标准。阳明回答说:用不着,只要致良知就能处理适当。良知与具体的事物,如圆规与圆之关系。世界上的圆有大的、小的,数之不尽,如果你一个圆、一个圆地去研究,那你什么时候能研究完呢?如果你掌握了使用圆规的方法,你遇到一个圆,用圆规这个标准去衡量一下,不就清楚了?比如,舜不告而娶,之前有不告而娶的准则吗?没有;是舜考查了经典才做出了此决定?不是;是询问了谁,才这样做呢?都不是啊,只是反求自己心中的那一念良知,权衡轻重,不得已才做的呀!如果舜不是心里有真正的孝心,担心无后代,那么不告而娶就是极大的不忠不孝。意思说,只要有至善的良知,真诚的孝心,不要参杂私心,不难判断怎样做才最孝,用不着一一去研究。《传习录》页。

长沙治疗妇科习惯性流产哪家好
石家庄市白癜风医院
昆明子宫内膜炎哪家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