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揭秘

高平历史网 2020-01-08 03:56:37

野史揭秘:古代科举考试为何不是一年一考?

今天是2017年高考的第二天,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多都安排在夏天。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考试无疑是科举考试,古代的科举考试为什么不是一年一考而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古代大考的考试时间为什么一般都在春季或秋季?春闱、秋闱与古人信奉的春者,出也,万物之所出、秋者,物皆成象而聚的观念有什么关联?

古代科举考试为何不是一年一考?

《周礼》: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

络配图

自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出现科举后,除了唐、五代和北宋前期,基本上每3年考一次,宋英宗赵曙在位时正式确立了三年开科一次。《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记载,宋英宗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十月六日,诏礼部贡院,今后每三年一开科场。

三年开科一次,古人称三年大比,这种考试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末。三年大比制的确立,应该是受先秦时期相关做法的影响。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对自己任用的禹、后稷、皋陶等22名官员,首创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的考核办法,每三年考核一次,根据三次考核成绩决定升降,这是中国最早的三年考记载。

周代时,三年考已出现于学生考试中。据《周礼·地官》乡大夫条: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每隔3年举行一次大考,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进行考查,从中选拔出品德优秀、才华出众的人。

舜的三岁一考功和周的三年则大比是否属实?历史上一直有不同说法,但三年大比在科举考试中长期流行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古代为什么不像现代高考一样一年一考?根本原因是三年考已能满足和适应各朝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一年一考反而效果不佳。如唐朝和之后的五代时期,每年的会试能及第的人数很少,有时只有三四人,后梁前期一两年甚至无人应试。

当然,三年大比也会影响人才选拔的效率。为了弥补周期过长的缺憾,古代朝廷会通过制举、恩科等特种考试来作调整,以突破三年一考的制约,给等不及的优秀学子提供机会。

古代大考一般安排在哪天?

《新唐书》:十一月为选始,至春乃毕

络配图

在科举时代,除大考年限规定与现代高考有所不同外,考试日期的安排上也有很大差别,科举考试一般都安排在春季和秋季。据《新唐书·选举志下》,隋朝科举,十一月为选始,至春乃毕。从初考到终考,前后大约三至五个月。除了特殊科目以外,一般都严格遵守这一规定,误期不补。

隋朝才子杜正玄就曾因主考官的原因耽误了当年的科举考试。据《北史·杜铨传》,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杜正玄应试隋朝最高级别秀才科,初试成绩优秀被录取,复试却因主考官、时任朝廷左仆射的杨素拖延,过了吏部规定的考试日期。杜正玄尽管复试成绩依然优秀,最后仍被退回,只好次年再考。

古代科举考试一般实行三级考试,如宋朝有州试(解试)、省试、殿试;明清时一般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也有实行四级考试的,如与南宋对峙的金朝,便分为乡试、府试、会试和殿试四级。但不论是三级考还是四级考,考试日期一般都不会安排在夏季。

在宋朝,相当于明清时乡试的解试一般安排在秋八月,当月十五引试入场;省试,南宋孝宗时正月十五引试入场,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改为二月初一引试入场。殿试原则上安排在春三月,后为照顾四川等偏远地区考生,先后推迟到四月或五月。金朝规定的科举是四级考试:乡试安排在春三月,府试安排在秋八月,会试放在次年,于正月二十日开考,殿试则于三月二十日进行。

络配图

元、明、清三朝考试时间已相对固定。元朝的乡试安排在秋八月二十日开始,会试安排在次年的春二月初一;之后是殿试,日期是三月初七。明朝乡试一律定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初九至十五日,故称秋闱,也称正科,与非常规的恩科相区别

。会试安排在次年,即丑、辰、未、戌年的春二月初九日至十五日,又称春闱,因由礼部主持,故亦称礼闱。殿试又称廷试,明初规定在春三月初一进行,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起,改在春三月十五日。清朝科举考试日期安排与明朝基本相同,但执行起来更加严格、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舒尔佳奥利司他胶囊
临沂癫痫病医院哪家好
包头治疗癫痫病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