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学习体会十二王昌付覆盖

高平历史网 2022-02-07 05:09:59

王阳明的心学学习体会十二(王昌付)

怎么致良知?九。

二十八工作忙没时间致良知怎么办?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先生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 zèn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有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传习录》256页。

有一下属,长期听先生讲学,说:先生之学甚好,只是文书案件冗繁,没时间去做学问。

先生听后,说:我什么时候教你放弃文书、案件而悬空为学?你既然需要断案,便从断案上为学,这才是真正的格物。比如,审理一件案子,不能因为对方应答不得体而心生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心生欢喜;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嘱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对方的请求,而有意偏袒他;不能因为自己事务繁忙,而随便应付了断;不能因为旁人的谗言毁谤、罗织罪名,而盲目听从。这里有很多情况都是私心私情,只有你自己知道,必须仔细审察克治,唯恐心中有一毫偏倚而枉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处理文书、决断案件等,全都是切实的学问。反之,若抛开事物而为学,却是虚妄空谈了。

启示:遇什么事,就致什么良知;做什么工作,就致什么良知,事繁正是致良知的好时机,这才是真正的致良知。如果脱离实际,空致良知,那是假致良知,做表面功夫,是做给他人看的。所以,不能说工作忙,没时间致良知。另外,断案中有那么多的私需要克治,其它事也如此。而且私心私情只有自己知道,必须自己在私心私情未落实前克治。如果变成事实后,别知道了,损失也造成了,如现在的那些贪官,再克治,虽然也是必要的,但是已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了。

【OSChina 乱弹】快使用 PHP,哼哼哈兮 二十九好恶从之从的是什么。

原虔州将归,有诗别先生云: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先生曰:若未来讲此学,不知说‘好恶从之’从个什么。”《传习录》257页。

译九川要离开虔州,作诗饯别阳明:良知岂由博学多闻而来,人生之初它已蕴于内心。一切好恶遵循于它即是圣学,稍有迎、将、意、必”人为便与天道相隔。阳明听后说:你若没来听我讲学,一定不知道好恶从之”从的是什么。

启示:好恶从之,从的是良知,完完全全按照良知就是了。

三十今日只是:尽今日所知把良知扩充到底。

原先生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能力)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才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讲学)亦需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有这些水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手把粗)以至合抱(双手抱那样粗)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树木大小)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相倾上,便浸坏他了。《传习录》261页。

译先生说:我们这些人致知,只是要依据各自能力尽力而为罢了。今天的良知见地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良知所达的程度扩充到底。明天的良知又有所开悟,就从明天的良知所达的程度扩充到底。如此才是精一(大道至简之意)的功夫。与人讲论学问,也须依据他人的能力所及。就如树刚刚萌芽时,只浇其必需的水就足够了。萌芽生长了一些,便加些水量。从一把粗到合抱粗,灌溉的功夫都要随其树木的大小而定。若才有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便全部倾倒下去,那反会将其浸泡坏了。

启示:良知之上覆盖着的尘土也不是一日就能打扫干净的,这意味着不同阶段的良知的明亮程度不同。今天只能在今天良知的基础上,尽力扩充,明日也一样,如此逐日进步,总有一天达到精一水平的。如果太急了,就像小树苗灌溉了大量的水被浸死一样,是有害的。

七台河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眼屎多是什么原因
梧州好医院白癜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