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詞里超然的人生態度

高平历史网 2019-12-02 21:56:18

苏轼诗词里超然的人生态度

一提起苏轼,有人豪情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人浅笑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有人望月诉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总之从苏轼的诗词中,总能找到应景应情的诗句

苏轼

苏轼的诗词里散发出的那种对待人生的超然的审美态度,即使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也能写出最达观,最至情的诗文,这种“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化”的境界,总是引起我们啧啧品评他的这种人生哲学吸收融合儒道释等传统哲学,更是诗人六十五年风雨命运的历练浓缩

一、水光潋滟晴方好(1061——1079)

公元1057年,三苏进京参加科举考试,21岁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引得欧阳修啧啧称赞:“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而“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著我也”、“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一时间苏轼之名誉满京城

,“学士大夫莫不知其名,家有其书”,并以结识苏轼为荣,连当时的仁宗皇帝退朝后也高兴地对皇后说:“妙哉,妙哉,朕今日为子孙找到了两个宰相”

所有这些盛誉正迎合了苏轼年青气盛的性格和好高鹜远心理,同时也极大鼓舞了他心中积极用世、奋发有为的热情所以他集自己“胸中万卷”,论利害说得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出任风翔签判到湖州太守,苏轼励精图治、勤政恤民、兴利除弊,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亲身实践,因而被吏民呼作“苏贤良”,这些都显示出他这一时期欲有所作为的儒家用世之态度此时的他正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宝宝连续发烧三天了怎么办

微信应用小程序

宝宝为什么不爱吃饭

中风后手脚麻木

剖宫产术后腹胀怎么办

老年人脑中风的症状

薏芽健脾凝胶吃多久
小儿便秘什么原因
营养不良宝宝怎么食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