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写生创作四

高平历史网 2020-01-16 06:16:37

临摹 写生 创作(四)

临摹 写生 创作 之四。

程庆拾 古 生 。

临摹、写生与创作,三位一体,不能偏废,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事实上三者之间也没有过于明显的界线,互相映衬,互为表里。好的写生作品,虽不过百之一二,其实已经具备创作的某些特点了,可以进行独立的欣赏。临摹也然,比如著名钢笔画大家徐亚华,用钢笔临摹列宾的《查波罗什人致信土耳其苏丹》画面巨大,历史文化积淀厚重,颇费心力,已经具有独立的美感特征,也属于再创作的性质。老朋友吴志勇用钢笔临摹的部分西方素描甚至油画的人物与风景画作,也可视为这样的切实而有效的探索,同样颇有意义。

此三者也,钢笔画友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完全可以同步进行,灵活运用。创作可能是“如临大敌”需要全身心投入。但作为调整,期间也可以临临小品,甚至外出写写生之类,当然也包括为创作继续收集资料。如著名钢笔画家徐英德为创作《小伙伴》既安排小朋友摆出造型,又外出寻找稻穗,还购买别人的竹篮,特别是特意买了几只鸭子,养起来观察它们的动态习性,下了不少功夫,这才画出了一幅表现新农村里农家少年用稻穗戏鸭的生动鲜活的场景,也给欣赏过的朋友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这种与书法家的临帖和创作,在道理上大体相同。书法家的“临帖”与我们的“临摹”其实是一回事,所临的都是好作品,也都必须临像才有意义。这是他们的日课,临帖的时间很多,有些聪明刻苦者甚至临了一辈子帖,也常常将临帖与创作交互进行。这样努力下来,创作水平自然差不了。 初期临得越像越好,因为古人的字帖往往都是书法精华,书艺水平极高,甚至难以超越(王羲之《兰亭序》至今无人能及)后人必须奉为圭臬,老老实实地学。只有掌握了笔意字形,风神气韵,甚至背着也能写出惟妙惟肖的原帖感觉,再努力探索,将几种不同的帖提取精华,融会贯通,才说得上创新,最终搞出一点自己的东西来。这就是“先入帖,后出帖”的道理。钢笔画的情况与此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深入临摹经典或他人好作品的基础上,化为自己的骨血,再辅之以大量写生实践,才说得上更高层次的创作表现。

古人说,“书为心画”学画更应该如此。心画者,从心所出,无论是字是画,临得多了,精熟通透,积淀深厚,才能厚积薄发,创作上随心所欲,其间道理是相通的。如果我们的钢笔画家和钢笔画爱好者,都能学一学书法家临帖(临摹)的精神和做法,我看倒是大好事。

创作需要博采众长,多方吸纳,光有字内功、画内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提倡钢笔画家不能死临死画,照本宣科,而是在兼收并蓄基础上的巧思妙运,根据创作主题的需要,融入自己的才情和心血,最终达成作品的思想题旨高、文化根基厚,技法形式新,个性特出之自的。一幅下功夫创作的好画,精彩纷呈,这个“高”“厚”“新”“特”便是衡量其水准的标准。就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画得好的为数不太多的钢笔画家,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高厚新特”的价值。

钢笔画当然也要“靠作品说话”这话虽然没有错,但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才是我们说话的“嘴”没有这张嘴,纵然有话,可能也是苍白无力的吧。

在一个以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参照标准的比较传统的国度里,这样的判断虽然也有一定的价值,但肯定不应该是唯一的价值。文化艺术创作的之路绝不只有一条,艺术的艺,美术的美,其实是百形百样,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好比龙与凤,这个“艺”与“美”既出自客观真实,又具有想像的浪漫的特征。作为中国人,我们对此两种神物太熟悉不过,因此用龙与凤来作为艺术创作的比喻,再形象生动不过。如果将临摹与写生看作龙身凤体的各个部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动物,这个不用多说)那么创作,就是将这些现实的“零部件”混搭成既外形漂亮,又神力超强,可以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的龙与凤。现实与浪漫,想象与客观就这样完美组合了起来。而龙凤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不再是马头鱼鳞蛇身牛蹄鸡爪之类生活原形,而是集众美于一身的大美之物。

钢笔画在我们这一代人或两三代人的努力下,终将变而为无比美丽的呈祥龙凤。

希望这一天来得更早一些吧。

2017年10月6日。

于古西域夕拾轩。

聊城妇科专科医院
骨裂多长时间可以消肿
消化不良早上吃什么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