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什么不重用董仲舒

高平历史网 2019-12-06 16:52:59

汉武帝为什么不重用董仲舒

汉武帝为什么不重用董仲舒

在汉武帝时期,有着很多杰出的人,都对于当时乃至之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司马迁、张骞等等,然而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人物,那就是董仲舒

大儒董仲舒画像

董仲舒也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大儒,虽然在汉初的时候一直实行的都是黄老的无为而治,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已经逐渐满足不了汉武帝的需求,于是他决定重用儒学,因此董仲舒也终于有了一展所长的机会在窦太后死后,黄老学说彻底走向末路,儒学开始走上了复兴之路,如果说窦太后的死标志着道家的没落,那么董仲舒的限量对策无疑就是儒家兴盛的起点

在前134年的时候,汉武帝选贤举能,连问董仲舒三策,因为主要的问题是以天人之间的关系为主,所以也被称为“天人三策”,并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汉武帝虽然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但是很不幸的董仲舒还是没有受到重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和很长时间以来的儒生中存在的光说不练的问题有着一定的关系,试想汉武帝时代,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如果董仲舒真的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凭借他在儒家学子中的威望,凭借汉武帝的雄心壮志又怎么会刻意不让他执政呢原因就在于他虽然说起来很好听,但是都是一个比较空洞的东西,有着理论上的指导价值,但是让他去做,他就做不到,所以汉武帝一直没有重用董仲舒,虽然如此,董仲舒还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和汉武帝两人直接间接的促成了中国日后主流文化的格局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内容

在汉朝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所以很多诸侯王的实力都不弱,地方势力太强也让整个皇朝的安定性下降,虽然在文帝景帝之时已经进行过几次削藩,让藩王的实力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是在汉武帝之初的时候,地方诸侯的实力非常强大,对于中央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汉武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就推行了《推恩令》

汉武帝推恩令

汉武帝虽然觉得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对于自己的统治有了一定的威胁,但是因为七国之乱的前车之鉴,也不敢随便的就宣布削藩,而主父偃的《推恩令》吸取了当年的教训,选择了用一种不同的角度去削弱地方的势力

先前规定的是诸侯王的土地都由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子嗣得不到任何的土地,但是这次的《推恩令》规定以后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但是其他的子嗣也可以分一部分的土地,称为列侯,列侯要受到郡的管辖,因此这些本来不归中央管的土地就成了朝廷的领地《推恩令》的颁布将原先中央和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转移到了地方内部,通过他们内部的争斗削弱了王国的实力自此之后朝廷没有削藩,而藩国自分,看起来是汉武帝怜悯他们给了恩泽,但是其实是汉武帝使得诸侯王的领地都化整为零,变得更加的弱小,再也没有了和中央对抗的实力除了这样变相的削藩之外,汉武帝还设立了刺史,负责监察四方,对于贪官污吏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同时也强调了法制,招募贤能,对于大汉的兴盛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汉武帝为何将司马迁宫刑

汉武帝时期有一个不朽的伟人,他就是司马迁,他的不屈不挠、不畏强权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的人,为从此之后的所有史官做出了一个表率

司马迁奋笔疾书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当时他正在努力的写《史记》但是突如其来的一场李陵事件,这一年汉武帝再次出兵攻打匈奴,李陵就是其中攻打一个将领,他带着5000步兵深入到了浚稽山之中,结果正好碰上了匈奴的大部队,李陵作战勇猛,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斩杀了一万多的匈奴,但是最后因为孤立无援,被匈奴俘虏李陵兵败被俘的消息传来之后汉武帝非常愤怒,指责李陵投降的错误

这时候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那种贪生怕死的人,一定是有着隐情,说不定是打算里应外合,而且李陵只是5000步兵就杀了匈奴上万人,这种战绩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且司马迁认为当时作为主将的李广利也有着,但是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偏袒李陵,贬低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所以就把他关了起来,而且还传来了李陵帮助匈奴练兵的消息(后来证实不是李陵,而是汉武帝非常器重的李广利),汉武帝更加愤怒,直接就杀了李陵的家人,还判处了司马迁宫刑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心中非常悲痛,这对于他的人格是一种巨大的侮辱,在这种极度的痛苦之下,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是司马迁最终还是没有死,他想到了那些身受苦难而不改其志的古人,感受到了鼓舞,于是他忍辱负重完成了这一本《史记》将一种不屈的人格魅力流传下来,影响了一代代人

儿童中暑怎么办

如何做有赞微商城

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的治疗方法

脉管炎能不能用中药治疗好

有什么药可以治健忘

胸肋满闷怎么办

小便发黄吃什么食物

可以预防中风的药

婴儿发烧手脚冰凉怎么回事

儿童湿疹易得哮喘
灯盏花领军企业有哪些产品
运动引起的肌肉酸痛分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