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履风者遥望中

高平历史网 2020-03-08 18:50:53

『流年*履风者』遥望中,那贲张的血脉和深深的忧伤(散文) ——读傅国涌《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 游戏积分:0 防御:无破坏:无 阅读:2 8 发表时间:201 -0 -11 21:16: 1
与一本好书相遇,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不晚的!——这是我在读完青年学者傅国涌先生的史学随笔《历史深处的误会》之后一句由衷的感叹。
《历史深处的误会》2006年10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距我把它从博库书城买回家,已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了。在这个书籍一出印刷厂即进废品收购站的年代,一本书在出版了三个月之后,仍然能够吸引住顾客的目光,本身就说明它一定闪射着某种光芒。
傅国涌先生的文章,此前从他的博客里零星地读过一些,感觉正如评论家李静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2004年中国随笔年选·序》中所说,“傅国涌的写作堪称独树一帜,他总将庞杂的史料钩沉与高度的现实关切水 融,平静的史家调子里,暗淌着壮怀激烈的焦灼与隐痛。他使用史料的方式是轻柔自然的,没有学问家的卖弄和僵硬;语言也是简洁温暖的,以确切为限但绝不粗陋。”——“平静的史家调子里,暗淌着壮怀激烈的焦灼与隐痛”,我要说,正是这一点,它才深深地打动了我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变得日趋麻木、冷漠和绝望的心魄。它对庞杂史料的披沙拣金,它对“宪政”理想的向往追求,它对国民人格的殷切呼唤,它对民族前途的深沉忧虑,如此契合我苦闷、彷徨而又块垒难销的灵魂。
作为一部近代史辨,《历史深处的误会》与傅国涌此前出版的《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和《百年寻梦》等著作一样,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拂去遮蔽在史册上的尘埃,通过钩稽大量鲜为人知却不容置疑的确凿真实的历史细节,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种与人们过去所读到的史实大相径庭、闻所未闻、令人惊骇,继之恍然大悟、感叹嘘唏、陷入沉思的历史的“第二真实”——准确地说,是一种还原了真相的历史本来面目。这种对假史与伪史的毫不留情的颠覆,显然不仅需要一种锐利的学术目光,更需要一种辨伪去妄的学术良知和英勇无畏的人生勇气。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常常是一种经过乔装的历史,有些甚至与真相完全相反。那些具有学术良知的历史研究者们,总是本着一种“忠实于历史本来面目”的最基本的学术操守,通过对浩如烟海的史籍进行考证甄辨,钩玄提要,以雄辩的历史细节,告诉我们令人惊悚的历史真相: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洪秀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四大杰出代表之一,然而在傅国涌《谁的“天国”?》一文披露的历史细节里,我们却发现,洪秀全其实只是一个没有耐心、盲目蛮干,胜兆则上、败兆则逃,装神弄鬼、愚弄民众,威胁利诱、强拉壮丁,残暴专权、滥杀无度,生活糜烂、荒淫无耻,翻云覆雨、狭隘昏庸的“魔鬼”的化身,他所建立的,并不是劳苦大众的“太平天国”,而是他一人的“天国”;他只不过是借“拜上帝会”之名,行缔造“家天下”之实。他进南京,就制造了“南京屠杀”,整个南京城一片血腥,“历代古都的文物古迹被严重毁坏,诸子百家、历代书籍都遭禁止、焚毁,比秦始皇还要彻底。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屠戮,也是对文化与文明的毁灭”。“所谓‘天国’,只不过是他们个人穷奢极欲、享受荣华富贵的安乐窝,而对广大百姓来说同样是地狱,甚至比满洲人治下的地狱还不如”。他“即使成功地建立起洪家王朝,也只能是民族的灾难、文明的倒退”。关于“太平天国”的神话,在傅国涌所列举的如山铁证面前,如肥皂泡般迸裂。
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由于编入了历史教科书中,尽人皆知。然而傅国涌《康有为的神话》却告诉我们:历史上并没有“公车上书”,所谓1895年5月2日康有为发动18省1200多举人“上书”,只不过是他为了抬高个人威望而编造的一个神话;那欺骗世人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的所谓光绪帝的“衣带诏”也是假的;尤其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就连一百年来激励、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是被康有为篡改过的(谭嗣同的原诗是:“望门投止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功罪后人论”;甚至康有为用于托古改制、推动戊戌变法的两本最重要的学术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也是剽窃同时代的学者廖平的《辟刘篇》、《知圣篇》,所谓“儒学大师”不过是个“文抄公”;康有为固然于维新变法居功至伟,但却在“戊戌六君子”的血泊中走了出来,当他流亡海外,享受着世界各地华侨捐给他“保皇”的巨款时,他又何曾想到过那些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志士们?他在意的是他的领袖地位,在意的是满清皇帝对他的知遇之恩,在意的是他的高水准的生活,即使到了民国,他在垂暮之年还在西子湖畔建造别墅,毫不羞耻地纳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为妾,圆着他“帝王之师”的美梦。
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傅国涌在热烈讴歌孙先生缔造民国的千秋不朽之功勋的同时,在《孙中山的历史性遗憾》一文中,同样让读者看到了这位伟大人物的四个历史性局限——1、只重视暴力,对“五四运动”的意义认识不足,在与五四学生的对话中,表示学生只有拿起枪来“才算是真正革命”;2、为了赢得日本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不惜对日本作出与袁世凯的《二十一条》并无多大差别的许诺; 、“二次革命”失败后,在日本重建秘密组织“中华革命党”,要求全体党员只服从自己个人,各具誓约,并且还要在誓词上加印右手中指指模,并且把党员分成三等,以“革命”的名义剥夺了大部分人的公民资格;4、1924年1月20日在国民党一大会议上提出“以党建国”“以党治国”“党在国上”的观点”,为蒋介石将“民国”变成“党国”铺平了道路,也为日后蒋介石将“党天下”变成“家天下”埋下了祸根,所谓革命,只是给了少数人以“党国”的名义分赃的机会。
《历史深处的误会》昭示我们:正是由于孙中山先生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幻想依靠指模、誓约,要求全体同志效忠“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来推动革命,所以才导致黄兴、李烈均、柏文蔚、谭人凤等革命党元老人物的纷纷疏离;正是由于孙中山先生试图通过赋予革命党人以参政、执政的特权来确保革命理想的实现,所以才导致陈其美、蒋介石、阎锡山、唐继尧、陈炯明等革命党人的异化变质;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打天下、坐天下”的想法和做法不同,以章太炎、蔡元培、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熊成基、尹锐志、尹维峻等为代表的光复会奉行的是“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行动纲领,他们以推倒异族政权为目标,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光复会的重要领袖徐锡麟鄙视孙中山的为人,拒绝参加同盟会,他之所以刺杀对自己有恩的安徽巡抚恩铭,完全是出于“排满公理”;“筹安六君子”之一的杨度并没有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上所说的那般反动,他不是一个历史的跳梁小丑,他之所以“逆流而行”,乃是因为他是一个君主立宪、“君宪救国”理想的虔诚信奉者和执着追求者,尽管他在坚守了15年后最终彻底崩溃,但这位精通各国宪政的才子,“不失为是一个悲剧人物”。
此外,傅国涌还通过一系列详实而真切的历史细节告诉读者:“北大之父”蔡元培的伟大,在于他为北大浇铸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灵魂,由他创造的思想自由、民主精神已经成为北大绵延不绝的火种、传统;前后在北大工作了20多年、主政北大17年的蒋梦麟的功绩,在于他秉承蔡元培先生的有关大学教育的主张和学术自由的原则,在那黑暗而动荡的乱世中国,克服重重困难,使北大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上升,让北大精神的薪火传承了20余年;在“一二·九”运动后受命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人格力量,在于他不畏 ,不辞艰辛,倡导并身体力行“求是”精神,在5易校址、历经5省、跋涉5千里这样颠沛流离的战争环境下,将浙大这样一所“流亡大学”办成了一所享誉世界的“东方剑桥”和“民主堡垒”;以“孤臣孽子”之心“归骨于田横之岛”的傅斯年的骄傲,在于他于动荡的时局中,受命于危难之际,接管台湾大学,继承北大传统,心无旁骛地办学,为维护大学精神,一往无前,毫不退缩地坚守大学的独立性和学术的尊严,拒绝“三民主义”进校园,奠定了一所现代大学的基础,使台大在短时期内迅速崛起;1949年,当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历史选择的时候,无论是最后留在大陆或从海外回归祖国的一大批民族精英,还是去了美国、台湾或香港的胡适、傅斯年、梅贻琦、梁实秋、钱穆等人,他们对中国的感情是一致的,他们试图走出专制传统的阴影是一致的……傅国涌就是这样,通过悉心的剥茧抽丝、条分缕析,让历史的真相,次第浮出了水面。
对“宪政理想”的殷切召唤和不懈追求,是傅国涌先生这部史学随笔最大的思想价值所在。从《历史深处的误会》一书中,我读到了作为一名历史研究学者的傅国涌的冷峻和清醒,更读到了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傅国涌的挚爱和纯真、叛逆和狂热,读到了他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歌而泣的壮怀激烈。
《历史深处的误会》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对近代中国史的回顾,是对那些历史大人物的生活“小细节”的钩沉;后一部分主要是对美国新大陆的遥望,是对以华盛顿为杰出代表,杰佛逊、汉密尔顿、约翰·亚当斯、麦迪逊、本杰明·富兰克林、詹姆斯·威尔逊等巨星辉映的美国宪政的奠基者和浇铸者们,在一个到处还是国王、君主、世袭制的世界,虽然对民族的解放、独立和自由建立了卓著功勋,却主动摈弃“打天下,坐天下”的帝王思想,毅然放弃个人权力,功成身退,还权于民,自觉为国家的民主政体奠基的崇高行为的礼赞。
《历史深处的误会》贯穿着作者傅国涌对宪政民主思想的狂热追求。宪政民主这一人类的崇高理想和普世价值,历来就是近代中国和世界各国一切有识之士为之呐喊、为之流血牺牲的奋斗目标。在人类历史的河床中,在中外民众的内心深处,一直滚涌着对“宪政时刻”的殷切期待。在《历史深处的误会》这部随笔中,傅国涌把中国近代史以降那些英勇无畏的宪政斗士,为了在腐朽的东方专制的国度,实现宪政民主的伟大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放置于一个宏大的世界历史背景中,与遥远的西方“新大陆”华盛顿们的伟大的宪政实践,去进行比较、观照。在比照中,耙梳东西方宪政之路的不同历程,凸现东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基因,告诉人们受千年皇权专制浸淫的近代中国,“宪政时刻”之所以一再难产、迟迟不能到来的深刻原因所在。
在《历史深处的误会》中,矗立着一尊西方“新大陆”宪政缔造者——华盛顿的光辉雕塑。《遥望新大陆》、《拒绝王袍加身》、《华盛顿告别政谈坛之后》等篇章,集中展示了华盛顿这位美国“宪政之父”领导美国人民浴血奋战整8年,终于为这块新大陆赢得了自由之后,严词拒绝王袍加身,卸甲归田的动人历史场景——关于华盛顿,我此前当然知道曾有这么一种说法:历史上的华盛顿是个人格低下的卑劣小人,没有历史的美国人为了弥补美国历史的不足,才刻意装扮华盛顿,以此来填充他们空虚的底气。这种自欺欺人的臆测,在铁镌墨写的历史真实面前,只能成为一桩“止增笑耳”的无稽之谈。
1776年7月4日,44岁的华盛顿受命担任大陆军总司令,组织军队,领导北美新大陆1 个英属殖民地实现独立建国的梦想。经过8年苦战,终于在178 年使这块新大陆赢得了自由。为了消除君主制对美国政体的威胁,替美国成为民主制国家廓清道路,在开国大典仪式上,华盛顿主动交出了自己手中的一切权力,并且解散了自己一手缔造起来的军队,回到久别的家乡,重新开始了田园生活。三年后,新生的美国联邦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为了阻止祖国又滑向君主制的泥潭,1787年,华盛顿再度出山,参加制宪会议,主持制定美国宪法,以宪法的形式,确保了美国的民主政体,并众望所归地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此后,华盛顿虽然勉强接受连任了一届总统,但他坚决拒绝第三次连任,1796年9月17日,在圆满完成了两届总统任期之后,他再一次告别政坛,退隐家乡,以自己的率先垂范,使新大陆就此彻底摆脱了君主制的阴影、消除了个人独裁的隐患。
以华盛顿为首的美国的缔造者们,“既是一些具有崇高理想的人,又是冷静的现实主义者”,虽然他们深信政府权力必定来源于人民,但他们“对人性的不完善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他们“相信只有良好的政治制度才是可靠的保障”,只有人民有效的监督才能防止政府锐变为暴政,所以他们设计出的是一种权力相互制约的民主制度,美国联邦政府和各邦政府从一开始就成了“有限政府”,只能管辖联邦宪法和各邦宪法授权以内的那些事情,从而从根本上堵死了政府或个人滑向专制独裁的通途。

共 7598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读罢此文,竟久久不能平静,对本文中所说“与一本好书相遇,多久都不晚。”深有同感。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如何取舍,成了很久以来困扰着人们的一个问题,而厚重的历史,则成为很多人想要深入却望之却步的一个区域。而本文所介绍的傅国浦先生的《历史深处的误会》,则用独特的视角,精准的分析,还有庞大的历史背景与史实分析,将无数个蒙上尘埃的史实还原,打破了原有的固化思维,为更好的去领会、去感悟、去了解历史,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毫无疑问,通过这本书,会推翻我们原有的历史积累,详尽的资料分析、面面俱到的剖析、还有如数家珍的史实,都吸引着每一位的历史爱好者,《历史深处的误会》这本书,还具有强大的思想价值所在,针对近代中国史的回顾,重塑了“国民人格”,显现出卓越的思想性。很荣幸,借此机会,较为详尽的了解到傅国浦先生以及他的著作,本文以点及面,字字珠玑,为我们带来了一道文字盛宴。推荐加精共赏,感谢来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呈现。遥握,问春安【编辑:墨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 0 1206】
1 楼 文友: 201 -0 -11 22:12:16 阅读此文,学习涂老师的笔法,问候老师,感谢支持流年!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2 楼 文友: 201 -0 -11 22:17:01 这是一个无声的约会,却满满承载着无数个灵魂的重量。梦里流韵,心眷流年。
让我们把梦放在流年,期待在每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都有这样美丽的传奇。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感谢文字里此番倾心的遇见,欢迎您常来流年小叙。问候。
 楼 文友: 201 -0 -12 07:54: 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小孩便秘快速通便方法
运城治疗妇科费用
薏芽健脾凝胶效果如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