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互动活动现场

高平历史网 2020-03-01 07:54:59


互动活动现场。坐者左起韩少功、梁晓声、周大新。


韩少功

4月20日,全国书博会上,梁晓声、周大新、韩少功被安排坐在一起,参加一场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主办、名为“春天的三重唱”的互动活动,成为当天活动的最亮点。

活动中,梁晓声、周大新、韩少功分别携作品《懦者》、《向上的台阶》、《山南水北》修订版,与读者分享了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自己的阅读观和文学观。

梁晓声谈写作

今后不会再写知青题材

谈到梁晓声,读者最熟悉的一个标签,自然是“知青文学”。从1979年发表作品开始,梁晓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其中有不少优秀的知青小说如《知青》、《返程年代》等,这些作品多被搬上荧幕,成为热播剧。

此次梁晓声携新作《懦者》亮相全国书博会。《懦者》被冠名为“转型之作”。梁晓声介绍这部抗战小说时说:“小说主人公王文祺儒雅斯文,内心隐忍坚韧。抗日中,他表面对日本人顺从讨好,甚至遭受欺凌与侮辱,却从不敢反抗,但实则内心充满对日本人的愤恨,并亲手斩掉当地日军长官的头颅。”

梁晓声在发布会上表示,他今后不会再写知青题材的作品。他说:“现在知青题材的作品已经不少了。我自己出了几部关于知青的作品,记录了我所看、所闻、所思,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共同经历过的人。反映社会现实的杂文我也写了很多了,现在我已经回归到虚构小说。”

对“知青文学”,韩少功指出:“有一部分作品过于自恋,或过于自怜,虽说都是人之常情,但哭哭啼啼或慷慨激昂一旦成为模式,就会遮蔽大量的生活真相,误导我们对自己的认识。”韩少功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日夜书》,也写了知青生活,但韩少功认为不能说写了知青就叫“知青文学”,《日夜书》就不是“知青文学”,因为决定文学的因素很多,如果只究其一点,那就把文学这个复杂的概念给简单化了。

周大新谈阅读

托尔斯泰所有作品都体现“无条件的爱”

周大新是著名军旅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迄今已发表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上、中、下)、《21大厦》、《战争传说》、《湖光山色》、《预警》、《安魂》等作品。

此次书博会,周大新推出了最新中篇小说集《向上的台阶》,收录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和《银饰》。《向上的台阶》讲述了主人公草根青年廖怀宝略带传奇色彩的仕途故事。《银饰》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一个大家族隐秘而悲情的故事。

周大新重点谈了自己的阅读生活和文学理想。他说他很喜欢托尔斯泰式的作品。他说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都体现一种爱,无条件地爱他人。这思想很合他的心意,“作品需要从思想上影响和感染他人。写作以来,我一直在坚持着做的,那就是对人性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探索,从而使自己对人自身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与读者互动交流中,有读者问周大新,很多人得了茅盾文学奖后,会借着名气和势头,加快作品推出速度,为何你的作品数量不多?周大新说,他很羡慕高产作家,但同时他并不介意自己的创作进度。[NextPage]


周大新


梁晓声

韩少功谈生活

“网上偷菜不如自己去种菜”

韩少功在活动中重点推荐了自己再版的《山南水北》。《山南水北》是韩少功的经典作品,也是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类获奖作品。这本书记录了韩少功和妻子带着一条狗归隐乡村七年、记录山野自然、民间底层的真实生活,鲜活、生动、新奇、朴实,是用从容、冷静、纯熟的语言撰写出来的乡居笔记,是亲密接触土地后记述所见所闻、所体验、所思索的心灵报告。

很多读者对韩少功在湖南乡下的隐居生活很感兴趣。但韩少功不认同“隐居”这个词。他说:“乡下同样有宽带互联网,在那里同样可以联系朋友和参与社会,没什么隐居可言。在另一方面,我不是一个好热闹的人,因此在乡下是适得其所,如鱼得水,不需要什么定力。”

韩少功谈到自己每年有几个月居住乡下的原因,无非是保持自己一点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底层的关系,享受一点自由、闲散以及体力劳动。他半开玩笑地说:“城里人很喜欢到网上 偷菜 ,其实不如有机会到乡下体会下种菜的感觉,体会下一粒种子从泥土里冒出、生长成瓜果。”

(编辑:李央)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沈爱娣
吉林癫痫病医院哪家好
北海十佳癫痫病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