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道亦在妙悟
高平历史网 2020-03-12 19:09:58
——周明扬先生诗艺赏析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说:“诗道亦在妙悟,”“诗之极致有,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古今大凡诗之入神者,都能深入浅出。深入是前提,是为诗者文道修养,是对诗境的妙悟;浅出是作诗的一种方法,即诗语通俗浅白。通俗并非浅俗,它需要诗人积淀一定的生活素材和深厚的艺术素养,方可于浅白处见深沉。周老在《明扬诗文选》自序中说:“我是主张用平常语入诗的。”此言非虚。当我再一次拜读这本诗文集子,对周先生的诗艺便有了清晰的认识,那就是:通俗淡雅,意蕴殊深。
《明扬诗文选》收录的绝句多于律诗。“词之难于令曲,诗之难于绝句。”(宋.张炎《词源》)可见要写好绝句确非易事。然而先生谙熟绝句技巧,吟咏出许多令人欣赏的佳作。试举三例赏析。
第一首是作于1994年10月的《教孙儿走泥泞路》七绝:
脚须踏实眼须尖,心要机灵身要蛮。
滥路旁边寻好路,坑洼跨过是平川。
这首诗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诗语通俗。全诗用平常语入诗,浅白如话,却在平凡处见不凡,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活的生活画面:一位白发苍苍慈祥的老诗人带着小孙子学走路,一边走一边教他走路方法——眼睛要灵活地看路,脚步要踏实路面,身子要直,反应要快,遇到滥路要懂得寻找好的路走,有坑坑洼洼不要害怕,要有勇气,跨过去就是平坦的路。朴质的语言把学走路场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跃然纸上,天伦情趣自然渗透于字里行间,读之耐人寻味。
二是意蕴深刻。诗人是单纯教孙儿学走路吗?结合诗题及透过诗的字面不难看出,诗人是诱导小孩学习辨别走人生路的方法。这种意愿是借助物象去传递的,音于弦外,意味曲包。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周先生深知“能立意才能造境”之理,以有帅立意去营造浓郁的诗境,故能在狭小的空间里将意与境融会贯通,创设生动的情景,暗含双关的诗味。
三是采用白描的方法构建诗体。诗没有着墨写景,没有直写内心渲泻,也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语去描绘修饰,而是以清晰的线条勾勒出生活的画面,让你去品味,让你走人画里,去感知周围的景物,去审视人物的形象,去倾听人物的内心。我不得不钦佩其诗文字精道、朴实从容的功力。
现在很多诗人都能明白写诗要意象相称、文笔会意这个道理,可是要真正做到意与象融、文曲胸臆颇感困难。对此连陆机也喟然:“非知之难,能之难也。”读明扬先生的《题庐山险峰留影》,却能把我带进意象俱佳的境界。诗云:
长在山乡傍石居,险峰峰险敢疏虞?
挺身屹立悬崖处,站稳脚跟心不虚。
诗中“险峰”、“峰险”、“悬崖”等意象,生动的地烘托出庐山险峻壮观:峰岳巍峨高耸入云,流岚缥缈其间,脚下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诗人要将美景留住,于是立于悬崖边摄影。一个“险“字道出所处境地的险恶,何况“挺身屹立悬崖处”,自然会令人心生胆寒,即使经历过“长在山乡傍石居”磨砺的他,也不能有半点“敢疏虞”的举止。“险”使人联想翩翩,眼眸景象纷至。诗人着眼点不是停留在景物上,而是借景抒情达意。当身处险境应该怎么办?要“挺身屹立”“站稳脚跟”,这样才能“心不虚”啊!表面看是写他当时的心境,稍作思索就能明白蕴含于诗中的哲理——人生不仅有阳光彩虹,更有凄风苦雨,当你遇到险象环生的处境时,只要站稳脚跟挺身屹立,才会有勇气去面对一切,才会有信心走过风风雨雨,才会有机会进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周老前半生遭际了那个疯狂的年代,忍受了许多不幸和悲哀,正因为他遭受摧残时能坚强地“挺身屹立”和“站稳脚跟”,才有幸从阴霭走出,走到温馨的今天。这首诗,不也是先生的生命写照和心灵的感悟吗?诗从景到情,从表到里,意象虚实互动于有致,情景交融一体而无痕,立意深藏不露,可谓匠心独运,恬淡中见雅致,通俗中见玄妙。
写诗的人都爱写咏物诗,特别是不愿触及社会神经的人,往往会托物寄志,咏物申怀,把人生的理想、兴致、愉悦、不满、失落、哀怨等情绪寓于物中。这是诗人理性的一种选择,无可厚非。问题是现在咏物诗虽众,好诗却不多见。而周老的一首咏物诗,窃以为确有独到的韵味。
咏矮牵牛花
秉性鲜明不上爬,地边墙角可为家。
无心理会时人眼,长日频开自在花。
诗同样是以平常语入诗,其妙在以物喻人,借物明志。记得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说过,诗要“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周老的诗恰好地运用了比兴的方法。牵牛花貌本平常,加上矮小,墙角地边随处可见,时人根本瞧不上眼,它不去理会世人俗眼,长日里自由自在地绽放自己的笑容。此乃用兴之法。状物而兴,牵牛花物态特征及个性活脱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上爬”是牵牛花“鲜明秉性”,自知平凡当然“无心理会时人眼”,没有世俗的纷扰,心底淡然,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呀!此乃用比之法。以物拟人,引发人们的联想,进而去解读诗的内涵。在诗人的眼里,牵牛花是默默无闻奉献自我的象征,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多少像牵牛花一样的人,他们不求名、不图利、不张扬、不邀宠……无私地为社会作出贡献。诗人赞美牵牛花,其实是赞美这种纯洁的精神。反而对那些自以为高贵而小瞧牵牛花的人,诗里潜在地表露了诗人的愤慨和鄙视。诗人不是把内心情感直白地告诉人们,而是通过比兴手法引情寓意,娓娓道来,诗味浓厚,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通俗与典雅是诗词两种不同的创作手法。用通俗手法写作,如果善于构建诗的意境,不仅能雕琢出精美的玉石,还能引动更大的社会效应。正如周老所说,用通俗方法写诗,“更贴近当代生活,也更有利于达到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共 221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章首先用精辟的语言解读了“深入浅出”的深刻内涵。于浅白处见深沉,才是诗作的至高境界。接着作者摘选先生的几首有代表性的诗句,从其语言的通俗、蕴意的深邃以及诗体的写作手法等方面,让读者感受先生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较高的艺术造诣,欣赏先生以平常语入诗,通过以物喻人、借物明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创作手法,感受诗中清新的意境,深邃的思考。非常值得学习的赏析作品。【编辑:琴声悠扬】【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12 11】
1 楼 文友: 2015-01-19 11:22:59 古今大凡诗作入神者,都能深入浅出,文学艺术又何尝不是?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语言揭示深刻的哲理,才是艺术的至高境界。
欢迎继续到作品赏析做客。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回复1 楼 文友: 2015-01-20 15: 6:55 谢谢琴声对拙作予与精彩评价!祝新年吉祥!
2 楼 文友: 2015-01-20 15: 7:27 谢谢抬爱! 诗声尽向杯中取通心络对心肌梗死的患者恢复有作用吗
防止静脉血栓药物
什么病做心脏搭桥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说:“诗道亦在妙悟,”“诗之极致有,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古今大凡诗之入神者,都能深入浅出。深入是前提,是为诗者文道修养,是对诗境的妙悟;浅出是作诗的一种方法,即诗语通俗浅白。通俗并非浅俗,它需要诗人积淀一定的生活素材和深厚的艺术素养,方可于浅白处见深沉。周老在《明扬诗文选》自序中说:“我是主张用平常语入诗的。”此言非虚。当我再一次拜读这本诗文集子,对周先生的诗艺便有了清晰的认识,那就是:通俗淡雅,意蕴殊深。
《明扬诗文选》收录的绝句多于律诗。“词之难于令曲,诗之难于绝句。”(宋.张炎《词源》)可见要写好绝句确非易事。然而先生谙熟绝句技巧,吟咏出许多令人欣赏的佳作。试举三例赏析。
第一首是作于1994年10月的《教孙儿走泥泞路》七绝:
脚须踏实眼须尖,心要机灵身要蛮。
滥路旁边寻好路,坑洼跨过是平川。
这首诗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诗语通俗。全诗用平常语入诗,浅白如话,却在平凡处见不凡,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活的生活画面:一位白发苍苍慈祥的老诗人带着小孙子学走路,一边走一边教他走路方法——眼睛要灵活地看路,脚步要踏实路面,身子要直,反应要快,遇到滥路要懂得寻找好的路走,有坑坑洼洼不要害怕,要有勇气,跨过去就是平坦的路。朴质的语言把学走路场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跃然纸上,天伦情趣自然渗透于字里行间,读之耐人寻味。
二是意蕴深刻。诗人是单纯教孙儿学走路吗?结合诗题及透过诗的字面不难看出,诗人是诱导小孩学习辨别走人生路的方法。这种意愿是借助物象去传递的,音于弦外,意味曲包。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周先生深知“能立意才能造境”之理,以有帅立意去营造浓郁的诗境,故能在狭小的空间里将意与境融会贯通,创设生动的情景,暗含双关的诗味。
三是采用白描的方法构建诗体。诗没有着墨写景,没有直写内心渲泻,也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语去描绘修饰,而是以清晰的线条勾勒出生活的画面,让你去品味,让你走人画里,去感知周围的景物,去审视人物的形象,去倾听人物的内心。我不得不钦佩其诗文字精道、朴实从容的功力。
现在很多诗人都能明白写诗要意象相称、文笔会意这个道理,可是要真正做到意与象融、文曲胸臆颇感困难。对此连陆机也喟然:“非知之难,能之难也。”读明扬先生的《题庐山险峰留影》,却能把我带进意象俱佳的境界。诗云:
长在山乡傍石居,险峰峰险敢疏虞?
挺身屹立悬崖处,站稳脚跟心不虚。
诗中“险峰”、“峰险”、“悬崖”等意象,生动的地烘托出庐山险峻壮观:峰岳巍峨高耸入云,流岚缥缈其间,脚下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诗人要将美景留住,于是立于悬崖边摄影。一个“险“字道出所处境地的险恶,何况“挺身屹立悬崖处”,自然会令人心生胆寒,即使经历过“长在山乡傍石居”磨砺的他,也不能有半点“敢疏虞”的举止。“险”使人联想翩翩,眼眸景象纷至。诗人着眼点不是停留在景物上,而是借景抒情达意。当身处险境应该怎么办?要“挺身屹立”“站稳脚跟”,这样才能“心不虚”啊!表面看是写他当时的心境,稍作思索就能明白蕴含于诗中的哲理——人生不仅有阳光彩虹,更有凄风苦雨,当你遇到险象环生的处境时,只要站稳脚跟挺身屹立,才会有勇气去面对一切,才会有信心走过风风雨雨,才会有机会进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周老前半生遭际了那个疯狂的年代,忍受了许多不幸和悲哀,正因为他遭受摧残时能坚强地“挺身屹立”和“站稳脚跟”,才有幸从阴霭走出,走到温馨的今天。这首诗,不也是先生的生命写照和心灵的感悟吗?诗从景到情,从表到里,意象虚实互动于有致,情景交融一体而无痕,立意深藏不露,可谓匠心独运,恬淡中见雅致,通俗中见玄妙。
写诗的人都爱写咏物诗,特别是不愿触及社会神经的人,往往会托物寄志,咏物申怀,把人生的理想、兴致、愉悦、不满、失落、哀怨等情绪寓于物中。这是诗人理性的一种选择,无可厚非。问题是现在咏物诗虽众,好诗却不多见。而周老的一首咏物诗,窃以为确有独到的韵味。
咏矮牵牛花
秉性鲜明不上爬,地边墙角可为家。
无心理会时人眼,长日频开自在花。
诗同样是以平常语入诗,其妙在以物喻人,借物明志。记得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说过,诗要“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周老的诗恰好地运用了比兴的方法。牵牛花貌本平常,加上矮小,墙角地边随处可见,时人根本瞧不上眼,它不去理会世人俗眼,长日里自由自在地绽放自己的笑容。此乃用兴之法。状物而兴,牵牛花物态特征及个性活脱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上爬”是牵牛花“鲜明秉性”,自知平凡当然“无心理会时人眼”,没有世俗的纷扰,心底淡然,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呀!此乃用比之法。以物拟人,引发人们的联想,进而去解读诗的内涵。在诗人的眼里,牵牛花是默默无闻奉献自我的象征,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多少像牵牛花一样的人,他们不求名、不图利、不张扬、不邀宠……无私地为社会作出贡献。诗人赞美牵牛花,其实是赞美这种纯洁的精神。反而对那些自以为高贵而小瞧牵牛花的人,诗里潜在地表露了诗人的愤慨和鄙视。诗人不是把内心情感直白地告诉人们,而是通过比兴手法引情寓意,娓娓道来,诗味浓厚,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通俗与典雅是诗词两种不同的创作手法。用通俗手法写作,如果善于构建诗的意境,不仅能雕琢出精美的玉石,还能引动更大的社会效应。正如周老所说,用通俗方法写诗,“更贴近当代生活,也更有利于达到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共 221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章首先用精辟的语言解读了“深入浅出”的深刻内涵。于浅白处见深沉,才是诗作的至高境界。接着作者摘选先生的几首有代表性的诗句,从其语言的通俗、蕴意的深邃以及诗体的写作手法等方面,让读者感受先生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较高的艺术造诣,欣赏先生以平常语入诗,通过以物喻人、借物明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创作手法,感受诗中清新的意境,深邃的思考。非常值得学习的赏析作品。【编辑:琴声悠扬】【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12 11】
1 楼 文友: 2015-01-19 11:22:59 古今大凡诗作入神者,都能深入浅出,文学艺术又何尝不是?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语言揭示深刻的哲理,才是艺术的至高境界。
欢迎继续到作品赏析做客。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回复1 楼 文友: 2015-01-20 15: 6:55 谢谢琴声对拙作予与精彩评价!祝新年吉祥!
2 楼 文友: 2015-01-20 15: 7:27 谢谢抬爱! 诗声尽向杯中取通心络对心肌梗死的患者恢复有作用吗
防止静脉血栓药物
什么病做心脏搭桥
- 上一页:华发霜鬓的将军指挥着一支特种部队
- 下一页:br小城的居民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
相关阅读
- 永恒的爱情,是要我们去有心经营的
- 准备和公婆一起长住,买四室大房子,160㎡,光想就激动了!
- 黄心颖经常性晒剧组照,坦言留下的是笑声同欢乐,疑走出风波
- 台媒:一场闲谈致台北地检署新增6人确诊,其中有人参加过“高检署”活动
- 何时拔除您的 Android 缓存以及具体操作方法
- 哪有什么真直男 都是装直男 他发觉你生气了 需要哄 也发觉消息要及时回 也发觉要关心你 给你买喜欢的
- 对话名家 | 马平:把生命的却是放进故事中
- 广东附属医院大学:赞!一“研”为定,全寝上岸
- 西部数据发布新款 SATA 蓝盘 SA510,1TB 价格约 671 元
- Moschino 2022春夏系列,图案图案的趣味活力,彩色的鲜艳减龄
- 高圆圆3岁女儿罕见出镜!探班外婆抱一起扭来扭去,穿搭太可爱
- 丹阳限招120人,政策扶持,不限专业,在岗工作也可正常跟进,6月15日报名年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