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评论东坡

高平历史网 2020-02-08 20:08:18

史学家评论东坡,思想“杂”,他倡导的蜀学融合了佛道儒。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的经时济世,想做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但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子和庄子的隐逸生活,热衷于道教的养生之术,他还经常与高僧亲密往来……因此这些思想既有所融通,却又相互矛盾,使东坡的一生罩上了悲剧色彩。
然而,也正因为这样,东坡时时处处想着百姓,博爱众生。为官期间,为民办了许多好事:救灾、治水、请免赋税、整顿军纪……几乎每到一处,都有卓越政绩,得到百姓的普遍欢迎。
正因为他知识广博,才使他身处逆境,乐观向上,自我排遣,保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积极追求。他之所以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音乐、甚至食品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和见解,也源于他的渊源博学。

【一】才艺传奇

晚成大器苏洵才,
书香惹得蜂蝶采。
三苏京都风流现,
文坛政坛新花开。

《六国论》文雅俗赏,
真知灼见闪金光。
小妹三谜少游试,
文采择夫逸雅香。

苏家东坡才最高,
诗词文赋书画豪。
开启苏门成领袖,
诗苑书坛秀李桃。

苏文自然理趣生,
儒道释学凝精灵。
仪态万方流奔放。
赋新辞美志纵横。

词宗一脉豪放开,
大江去东流斐彩。
饱经沧桑谁能解?
愁思江月化情海。

诗中有画讲传神,
画中有诗义理真。
存世难识庐山貌,
景中寓理化沉沉。

才华横溢致舜尧,
万卷书香流崇高。
君王虽爱难重用,
仕宦沉浮怎逍遥?

读书万卷不读律,
致君尧舜知无术。
头虽长低志不屈,
乌台诗案致祸辱。

东坡豆腐东坡肉,
东坡肘子百姓留。
饭店品尝雅仰慕,
酒馆豪饮放心舒。

学融杂烩佛道儒,
屈原孔明名今古。
热衷道教养身术,
超越灾险脱凡俗。

【二】苏轼赤壁染文采

滚滚长江东逝水,
苏轼赤壁文采吹。
多少豪杰浪淘尽,
人生如梦化烟灰。

豪放东坡自多情,
一蓑风雨任平生。
仁宗科场夸相才,
杂思率直毁前程。

失意仕途到黄州,
手持铁板唱风流。
周瑜年少功赤壁,
华发早生无奈愁。

赤壁怀古登殿堂,
清风明月奏华章。
人生渺小沧海粟,
宇宙无穷羡大江。

坎坷无奈路艰辛,
风飘水飏掸埃尘。
乌台诗案苦难诉,
辞赋诗情哲理深。

【三】苏堤纪念碑

湖秀山奇杭州美,
东坡吟就千古诗。
久居长住如故旧,
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画西湖淤塞堵,
春雨成灾夏旱枯。
早稻晚稻收泡幻,
饥荒疫患民遭苦。

为官一任体民忧,
怎忍美景惹垢污。
开掘疏浚民意诉,
妙想筑堤刻千古。

长堤横亘通南北,
淤泥塑雕纪念碑。
六桥构绝通天汉,
诗才人品今古垂。

附:

【一】苏轼(10 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二】苏轼与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市),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 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亶、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三】诗词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四】书法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五】绘画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六】诗词风格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一、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共 485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自不为过,诗中作者已经很详细的进行了概括,后面还有注解供读者看个仔细;从诗中也可看出作者的品行。问好!【编辑:夕阳ann】
1 楼 文友: 2010-09-06 10:00: 谢谢夕阳老师的编评。真诚到永远。 高中语文教师,大学本科毕业。文学爱好者。
2 楼 文友: 2010-09-06 22:05: 7 很用心也很有新意的作品,赞!
回复2 楼 文友: 2010-09-07 10:0 :20 谢谢晋忻李老师的雅评。问好安康。
 楼 文友: 2010-09-07 20: :24 一组名人传记史的诗章,欣赏欣赏,学习学习。
回复  楼 文友: 2010-09-08 10:15:46 谢谢桐疏枝寒的雅评。真诚到永远。
4 楼 文友: 2010-09-08 18:47:05 在宋词人中,我是相当喜欢苏东坡的,他的词每每读来,齿颊留香,百读不厌。
隐者此诗,我很喜欢,深感共鸣。 河南省作协会员。西平县作协副主席、《西平文学》副主编。
回复4 楼 文友: 2010-09-08 19:41: 谢谢小人鱼的雅评。文学知己,自能产生共鸣。真诚到永远。小孩不爱吃饭原因
肩颈背部酸痛是什么原因
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的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