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灌阳我的家

高平历史网 2020-01-18 13:23:01

美丽灌阳我的家,关于桂林灌阳天气的介绍

灌阳县位于广西桂林东北部,北连全州,南接恭城,西靠兴安、灵川,东与湖南道县、江永接壤,地势南高北低,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全县总面积1837平方公里,辖6镇3乡,138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1517个自然村,总人口29.1万人。县内的千家洞是世界瑶族的发祥地,是中外瑶族同胞寻根问祖的圣地。

灌阳县历史悠久,从在灌江两岸发现的时代的文化遗址38处看,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

灌阳在夏、商、周属荆州之地,春秋、战国为楚南裔境。秦以楚南置长沙郡,灌阳隶属该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长沙国为零陵郡,观阳县隶属零陵郡。

灌阳自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建立观阳县后,各代隶属、分合、撤消、复置如下:西汉,隶属长沙国桂阳郡。东汉,隶属荆州刺史部零陵郡。三国,隶属吴荆州零陵郡。

晋,仍隶属荆州零陵郡。南北朝,隶属湘州零陵郡。隋开皇十年(590)县废,与桃阳(一称洮阳,今全州县)合并为湘源县,隶属湘州零陵郡;大业十三年(617)析湘源复置为县,县名由观阳改称灌阳,县治迁徒今灌阳镇,仍隶属湘州零陵郡。唐武德七年(624)县废,并入湘源县,隶属江南西道永州;上元二年(675)复置为县,仍隶属江南西道永州。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四年(939)县废,并入清湘县,先隶属永州,后隶属全州。宋乾德二年(964)复置为县,隶属荆湖南路全州。元,隶属湖广行省全州路。明,初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永州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征南将军韩观以瑶族滋事,远湖广,近广西,易平瑶乱为由,具奏改隶广西布政使司桂林府。清,仍隶属广西布政使司桂林府。民国2年废府设道,隶属广西省桂林道(后改称漓江道)15年后废道设行政区,隶属广西省第八行政区。

1949年10月1日成立。灌阳县于同年11月20日解放,12月12日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广西省(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专区。1970年桂林专区改称桂林地区,隶属桂林地区至今。

灌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缘,地处北纬25°10’32“25°45’37”东经110°43’16”111°20’13”之间。

东与湖南省道县、江永县交界,从五雷打鼓北面500米处起沿高木关向南,经皇界岐、永安关、雷口关均有界沟、界堤等明显的省界标志;大排山、癞子山、九龙山、新隘子、葫芦顶、韭菜岭、天岭冲(冲天岭)滑石山、四十八步、杉木顶、分水坳、野猪王、三峰山、天门岭、判官山、洋荷坪、凉伞界到野猪坪的脚踏三线,都是都庞岭的主山脊,山头连绵起伏,一脉相承,均以山脊倒水为界,是天然的省界线。南面由东至西从野猪坪、李笋界、田家界、定岗坳、蜜峰岩到界上,与恭城县相连。西南以苞谷界(狗爬界)与灵川县相望。西自北向南以大江岭、轿顶山、香炉石、银厂界、盘皇殿、十字坳与兴安县毗邻。北自东向西经油榨井、马脑壳、鹞子岭、红岗岭、丫婆殿、螺蛳旋顶、宝界山、分水坳至大江岭与全州县接壤。

县境东北至西南最长距90公里,东南至西北最宽38.6公里。县治灌阳镇,按铁路里程计,距首都北京市2084公里、自治区首府南宁市627公里;按公路里程计,距桂林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桂林市159公里。全县总面积1863平方公里。

县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县多年年均气温为17.9℃。最暖年1963年,年均气温19.0℃;最冷年1976年,年均气温17.3℃,最暖月为7月,月均27.9℃;最冷月为1月,月均6.8℃。

极端最高温度达39℃(1962年7月25日,1963年9月3日)极端最低温度-5.8℃(1957年2月11日,1977年1月39日)县内年变化小,年均相对变率仅1%,月变化大,以1月最低,后气温逐升,至7月达到最高值,后逐降至次年1月达最低值。

全县土地总面积亩,可利用率为85.4%,高出全国土地利用率74%、广西土地利用率71.2%的水平。其中耕地(1990年统计)239308亩(水田170801亩,占6.11%;旱地68507亩,占2.45%)占土地总面积的8.56%;林地亩(以下均为1979年调查)占46.94%;园地5386亩,占0.19%;荒山荒地735842亩,占26.33%;村镇交通用地65598亩,占2.35%;水域28266亩,占1.01%;其他土地238215亩,占8.52%;难于利用土地170030亩,占6.08%。

全县土地利用率为55.16%;还有大量的荒山、荒地、水域和部分其他土地可利用。

灌阳地处南岭多金属成矿带西段,在漫长的地质历程里,海水进退频繁,沉积岩广布,多回旋的构造运动伴随着多期次的岩浆活动,为矿床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据地质部门在县境内普查和局部勘探,发现矿种较多,矿床类型复杂,既有内生矿床,又有外生矿床,还有变质和多成因矿床,到目前为止,可利用的矿种有34种,各类矿点(床)136处,其中金属矿点86处,非金属矿点50处。

全县年均降水总量31亿方,人均9680方,为全国人均2780方的3.48倍。县内年产水量请看本志《水文》章。

县内各地海拔不一,河流落差大,因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据1983年调查,全县水能论蕴藏量为18.6万千瓦,可量6.24万千瓦,到1990年已2.03万千瓦,占可量的32.53%。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灌阳始建县学,为广西创办县学最早的县。此后,历朝均有县学和私塾。

明洪武八年(1375)始建社学,万历二十七年(1599)将旧学归永亭改为观澜书院;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办义学,乾隆元年(1736)创立龙川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书院为县立两等小学堂,是年私塾改立初等学堂计58所。建立民国后,灌阳先后创办县立女子完全小学,下乡区立高级小学(文市)二、三区区立高级小学(黄关)一、二区区立高级小学(城关)民国20年,推行初等教育以普及为主,设施从简实用的原则,教育事业有一定发展。

民国22年举办短期师范,培训师资,23年成立师范讲习所;26年创办国民中学。至37年,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11所,学生7931人。解放以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扶植工农子弟入学,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入学人数成倍增长。至1966年上半年,全县有全日制小学279所,学生17128人;普通中学3所、农业中学9所,学生1320人。期间,全县中学由三·三制改为二·二制,小学改为五年制,取消升学考试,实行推荐入学;行政上取消校长制,农村由贫下中农宣传队县城由工人阶级宣传队学校;在教学上砍掉基础课程,否定教学中心、教师主导等原则,搞所谓开门办学,并提出读小学不出村,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读大学不出县等一套左的口号,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教育进行了整顿、调整和改革,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1982年实现脱盲县,1986年基本普及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亦有新的发展,为祖国建设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

长鼓舞是西山瑶族人民的传统舞蹈,单人或集体表演。长鼓用泡筒木挖制,牛皮蒙成鼓面,两头鼓面直径各约20厘米,鼓身通长1至1.2米。表演时,左手紧握鼓腰,右手击鼓,上竖下斜,弓箭步,左右前后转动,前进后退,蹦跳穿插,快慢协调,与步伐合拍。加之锣、鼓、号角伴奏,气派雄伟。

1955年参加省文艺会演,被评为三等奖。采茶舞:又名师公舞,流传文市、水车、新圩等乡镇。跳舞的人(一般6至8人)带上男女面具(鬼脸壳)以笛子和锣鼓伴奏师公牌调。初跳四方形,作采茶动作,四角转身穿插重复数次,后围起圆圈,动作由慢到快使劲追赶,乏力者退出淘汰,坚持最后一人为胜者。1958年由县文化馆整理,丰富了内容和形式,参加地区民间文艺会演,获节目三等奖。花灯舞:流传观音阁、洞井等乡镇,由10余人表演,演员左右手各执一碗形灯,出场后,舞台灯光微明或熄灯,演员执灯组成各式图案,时而成一条火龙,高低起伏,回旋游动,时而成数朵莲花或各种形状的火圈,演员边唱边舞,音乐优美动听。清唱又叫坐唱”是民间最简单的一种曲艺形式,艺人多在夏天夜晚到街头、村坊院落说唱,人群围坐静听,唱的内容多是桂剧中的一折或一出戏。这种坐唱”形式在清朝和民困时期比较盛行,流传黄关、城关、新圩、文市、水车等地。

婚、丧、祝寿以清唱桂剧、彩调为主,亦有配简单乐器演唱的。渔鼓表演形式简单,一人手捧渔鼓筒,一边拍打一边唱,唱中夹白。曲子是民间流行的小调。说唱自如,表演生动,县内各地流行。这种形式又可在舞台作节目表演,多种乐器伴奏。

薏芽健脾凝胶治疗便秘吗
冠心病反复胸闷用通心络效果好吗
舒尔佳减肥药效果好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