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升迁稳坐的原因赶上个好脾气的皇帝
高平历史网 2019-08-08 09:08:17
包拯升迁稳坐的原因:赶上个好脾气的皇帝
包拯出生于官僚家庭,从小生活在富足有余的环境之中
络配图
包拯29岁考中进士,按宋朝的制度,考中了进士就可以外出做官,这也是包拯十年寒窗所追求的。但老迈的父母不愿离开故土,这使得包拯面临离家做朝廷命官还是在家侍养父母的两难选择,在功名与尽孝中他选择了后者。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评论,“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包拯的死对头欧阳修也客观评价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这就是包拯的至孝,他一生行事出发点就在于此。
从以后实践来看,包拯履行了他的承诺。他的好友吴奎称颂包拯“竭力于亲,尽瘁于君”,这是旧时代社会士大夫在伦理道德上要做到的两个重要标志。当朝的仁宗皇帝自己终生坚守孝义高于一切,不孝无以为国的行动理念,在这点上包拯自身的优势得以凸现。据此,包拯引起了仁宗皇帝的注意。
络配图
包拯为后世所歌颂和怀念,一方面是因为他为百姓做了好事,百姓从内心深处感激他,歌颂他;另一方面源于包拯个人的道德品质的魅力,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强大的人格力量,成为后来者汲取人格力量的源泉。史载,包拯为人刚直,敢于忠言直谏,从不趋炎附势,是北宋仁宗朝一位劲正之臣,他一生坚守“大奸必摧”的原则。吴奎在他《墓志铭》中指出了包拯:“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的性格特点。
络配图
每一个杰出人物,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包拯从政时,上距宋太祖开国已七八十年,北宋的统治已进入中期。开国时期那种朝气勃勃、励精图治的精神,已逐渐消失,官员大都变得懒散,不少人置国家大事于不顾。选拔能为国家干实事的人是当时社会一种客观需要,这给从小就“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已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的包拯显示与人迥异的才华提供了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上一页:2018年中考历史高频考点总结五
- 下一页:成吉思汗六征西夏最后被西夏王妃咬死在床上
- 她从侍应起步,步步高升,帮老板日入6500万,如今身价75亿
- 她们比例都逆天了,也没下手比例穿搭!!!
- 熬猪油,只加盐是“外行”!多加3样,猪油雪白香浓,抽1年不会坏
- 教育部:切实做好全国返校离校返乡疫情防控工作
- 步行放学,辨认出一堆厚厚的雨叶,它
- 7月6日0时至15时 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3由此可知
- 芝麻香油、小磨香油有啥区别?听据传油工怎么说,牢记1点优质好吃
- 马斯克拜师了张小龙吗?
- 股票提问:董秘你好,据悉公司的旋转磁场磁场机和外磁式磁选机均为钒钛磁铁矿...
- 格林美:公司不会“过度“好好镍,目的是保障资源安全
- 库尔勒市第十二中学:跨学科融为一体课 有“新”更有“心”
- 消息称华为将于 6 月初释出 Freebuds Pro 2 耳机等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