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后期的诗坛

高平历史网 2020-02-13 06:39:06

中唐后期的诗坛,因为两个人而大放异彩,一个叫做杜牧,一个叫做李商隐,他们两个合在一起,被人们称为“小李杜”,由此可见,人们认为他们的才华堪比当年的李白、杜甫,这可是极其高的评价啊。
不过,这两个人,虽然诗名响亮,仕途却都颇为不顺啊。杜牧虽然生在高门大姓,可是却官场失意,无法成就自己的功名。而李商隐呢,他的命运就更为不幸了。中唐后期,以牛僧儒和李德裕为首的牛李党争,陆陆续续地持续了近四十年的时间,他们相互倾轧,一方上台之后,就将另一方的人尽数驱逐,这样的争名夺利,将朝廷政事视同儿戏,使得中晚唐时期那本来就十分混乱的政治局面更加混乱了。双方党争,牵涉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升迁,而李商隐,则是这场党争的牺牲者之一。
牛党的重要人物令狐楚,非常赏识李商隐,他很尽心地辅导李商隐撰写骈体文的技巧,而且还资助他,就这样,李商隐和牛党扯上了关系。唐文宗年间,李商隐受到了王茂元的邀请,当了他的幕僚,李商隐的才华使得王茂元十分赞赏,于是,就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李商隐。糟糕的是,王茂元和李德裕的关系很好,所以算是李党的成员,而李商隐既然是他的女婿,自然也被人归入了李党。
就这样,李商隐和牛李两党都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进退维谷,自此以后,他的仕途便坎坷万分,无论哪一派上台,他都成为被打击的对象,因此,纵然进士及第,却依然一生郁郁不得志,穷愁潦倒一辈子。
既然在仕途上不能有所作为,那就在诗坛继续发展吧,李商隐的诗名,后世广为流传,很多人都认为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大多构思新奇,风格艳丽,尤其是那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感人肺腑,还有其中那些无题诗,更是耐人寻味,隐晦迷离,给人一种像雾像雨又像风,难以捉摸的感觉。有很多人都认为,他的诗歌词句清丽,辞藻华丽,唯一让人遗憾的就是太过晦涩,用典实在太多,让人有一种读诗好似猜谜的感觉。
李商隐一生写诗无数,他也曾怀着一颗忠君报国之心,用自己的笔墨,针砭时事,批评朝政,曾经写过大量此类题材的作品,他的《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诗歌,要不就是直指朝政的弊端,要不就是借古讽今,说明他其实是一个关心天下大事的人。只可惜,介入牛李之争之后,他仕途坎坷,心中的远大抱负得不到实现,于是,就转而利用诗歌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之情,在当时的时局之下,有很多话都是不能明说的,所以,他便转而用隐晦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排遣自己心中的郁闷和不安,这其中最有特色的,恐怕就是李商隐的无题诗了。
不管是文章还是诗歌,都是要有一个题目的,诗文的题目,一般都是根据诗文的内容来定,都是针对所吟咏的事物而定,说明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要写诗文,诗文要说明一个怎样的问题,等等。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就清清楚楚地点明了诗歌的时间、地点和事情,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则将这首诗歌究竟是为谁而写的,都清清楚楚地说了出来。
不过,有些诗歌,也许是找不到合适的题目,也许是由于时间久远,所以题目便佚失了,所以,就会取一个和诗歌内容关系不大的题目。有的时候,只写出诗歌的体裁就作罢了,比如家喻户晓的“两个黄鹂鸣翠柳”,题目就叫《绝句》。也有的时候,会选择诗歌的头几个字作为诗题,实际上,也就是没有题目,《诗经》中的很多诗篇,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如《硕人》,就是采用全篇诗歌头一句的“硕人其颀”中的头两个字。这种取题目的方式,被李商隐给学去了,他的《为有》就是取了全诗的第一句“为有云屏无限娇”的前两个字。还有的时候,诗人们会干脆用“无题”这两个字,而李商隐,就曾经写了大量以“无题”为题的诗篇。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写得凄婉唯美,充满意境,其实,不光是整首诗歌的题目让人费思量,就连诗歌的内容,也让读者如堕五里雾中,有一种辨不清东南西北的感觉,看他的诗歌,除了要精通历史典故,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更要有一个聪慧的脑子,要懂得猜谜才行。世人说起莎士比亚的时候,常常会说这么一句话,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其实,阅读李商隐的无题诗,也会给人这样的感受,一百个读者,对诗歌,会有一百种不同的解释。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就以这首无题诗来举例子吧,这首诗,就让人颇为费思量。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或许,就是因为那第一句吧,“相见时难别亦难”,那种离别之际的感伤,两情相依之时的难舍,跃然纸上,所以,大家都觉得这一定是一首爱情诗了。“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句,既是写景色,也是写自己的内心情感,都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离别,自然是让人肝肠寸断的一件伤心事,在这个时候,要是恰好再看见窗外的百花飘零,又如何能不让人感伤呢?
再看颔联,就更是细致入微了,诗人用一种象征的手法,将自己对于爱情的苦苦追求和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完完全全地写了出来。可别小看“春蚕到死丝方尽”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只有用春蚕作比,才是最恰当的,因为,春蚕吐的是丝,而“丝”和思念的“思”,是谐音的,就这样,春蚕吐丝和恋人相思这两件似乎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事物,就给巧妙地联系到了一起。这种手法,在乐府民歌中曾经大量使用,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等等,就是用了这种手法。不过,现如今,这种手法,在李商隐用来,依然还是那么合适,一点都没有老套的感觉。再说将那蜡烛滴蜡比作流泪,和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都是佳句。
颈联则是换了一个角度了,这回,不是从自己这边出发来思考,而是从对方的角度来推测对方思念自己的时候,该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就是因为长夜孤单,冷冷清清,彻夜难眠,才会愁得“云鬓改”。如此,那深深的情意,便再一次从诗中透露了出来。
若是现代人的话,遇到了这种情况,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上网聊天,就算不能见面,也总是可以暂时缓解相思之苦啊,可是,这些对于古人来说,就全都做不到了。就算彼此之间真的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又如何能够插上“双飞翼”,飞跃千山万水,和心爱的人相聚呢,这样的话,自然就需要一个传信之人了,“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为此,李商隐选择了西王母的使者,那传说中的青鸟来为自己传书。
说起传书,古人信息交流不便,对此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的,除了用鸽子来传递消息以外,他们还曾经想到过用大雁来传递书信,李清照就曾经写过:“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是诗人李商隐呢,他偏偏选择的是一只传说中的鸟儿。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或许是因为,那位心上人,她实在是住得遥远,就好像是远在蓬莱仙山那样,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所以,也就只能寄希望于传说中的青鸟来传书了。可是,青鸟毕竟是传说啊,现实生活中哪里去找呢,所以,恐怕诗人只能继续在失望中等待了,他的前途依然渺茫不可知。整首诗歌,又回复到了首句的那种感觉,“相见时难别亦难”,只是,在这时,诗人心中的思念之情,比起一开始的时候,恐怕又浓重了不少呢。
这首诗歌,如果光光只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那么,毫无疑问,那就是一首感人肺腑的爱情诗篇,歌颂了一种两情相依,至死不渝的真挚爱情。可是,这首诗歌的题目,却偏偏又叫做《无题》,于是,就一定会有人想到,或许,这首诗歌绝没有这么简单,还有更深的寓意在里头,历来都有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歌还有对于人事关系方面的隐喻。
的确,这也是很有可能的,中国自古就有这么一种写诗撰文的习惯,那就是并不将自己想说的话,直截明了地说出来,而是用隐晦或比喻的手法来写。这种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屈原,在屈原的《离骚》中,就曾经多次使用类似的手法,“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所说的“美人”,难道真的就只是说美人吗,或许,他所用的“美人”、“兰蕙”、“兰芷”之类的,其实都是用来自喻的吧。
既然如此,那么,李商隐又为什么不能使用同样的手法呢,如果仅仅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完全可以给题目起上一个《思人》、《怀人》之类的,却偏偏要起上一个《无题》,这的确是耐人寻味啊。
李商隐一生命运多舛,他虽然勤奋苦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可是,落入了牛李党争之后,变得落魄潦倒,报国无门,他就好像是寓言故事里的蝙蝠一样,兽类认为它会飞,所以是鸟类,而鸟类认为它无羽,所以是兽类,进退不得,举步维艰。所以,他完全有可能,将自己想说,而又没法诉说的话,用一语双关的形式,写进诗歌中。或许,他所思念的人,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确定的人,而是虚指,是指当时朝廷。朝廷渴望人才,需要人才,那种饥渴难耐的感觉,和他这样梦想要报效朝廷的人,其实是一样的。只可惜,这其中缺少一只能够传书的“青鸟”,朝政被牛李两党把持,无论是谁,都不想将他引荐给朝廷,就这样,他和朝廷只能遥遥相望,彼此能够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但是,却不能靠近对方。
或许,这样的解释,相比将诗中的那位思念的对象,单纯地想象成是李商隐所挚爱的王夫人或者是一位曾经心仪的情人,恐怕还更合适一些吧。
这就是李商隐无题诗的魅力,他让人猜,让人想,让人费尽心思去思索,可是,却始终还是未必就会得到事情的真实答案。

当然,我对于李商隐无题诗的猜想,其实也仅仅只是猜想而已,我们不是李商隐,所以不可能知道李商隐心里所想的究竟是什么,就好像当年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讨论的那件事情一样,“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李商隐一定不是第一个发明谜语的人,可是,他所撰写的那些无题诗,却绝对可以算得上是美妙绝顶的诗谜。
我们可以再来看一首李商隐的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对于这首诗歌究竟写的是什么,也颇为让人费解,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说:“此义山在王茂元家,窃窥其闺人而为之”,竟然将李商隐描写成是一个登徒子,一个好色之徒,恐怕有所不妥。还有的人说,这首诗歌乃是“状内省诸公联篇并进,得意情态。结则艳妒之意,恐己不能身厕其间,喜极故反言之也”,又将李商隐描写成了是一个官场失意之人。不过,据说,这首诗歌乃是李商隐再次入仕秘阁时所作,既然如此的话,他的心情应该不算太差,正相反,应该是心情畅快的时候才对啊,所以,又怎会有如此的担心呢?对于李商隐的这首诗,究竟想说的是什么,恐怕,读者们还是只能胡乱去猜测了。究竟将他想象成是一个如同司马相如一般风流而又多情的才子,还是将他猜测成是一个如同屈原一般圣洁而高尚的君子,全凭读者喜好了。
李商隐的诗就是这样,让人有一种猜谜的感觉,别说他的诗歌题目就叫无题了,就算他明明白白地写了个诗歌的题目,我们又能从这题目中读出什么答案呢?
就拿他的《锦瑟》来说吧,光看题目,很容易就会让人想到,这是一首咏物诗,说的是一种名叫“锦瑟”的乐器,可是,如果仔细读诗之后,就会发现,绝对没有这么简单。“锦瑟无端五十弦”,这首诗的头两个字,正好就是“锦瑟”,所以说,很有可能,这也是一首类似无题诗的作品,李商隐并非存心想写锦瑟,而只是想不出合适的题目,又不想叫“无题”,所以就随便摘取了诗歌的前两个字来为题。
再看诗歌的内容,里面几乎句句都是典故,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有泪等等,对于这些典故,若是我们有一个不能深刻理解,就不能将这首诗究竟写什么这个谜语猜出来。
有人说,“锦瑟”其实是一个人的名字,她是令狐家的一个丫头,所以这首诗歌,乃是爱情诗;也有的人说,这是悼念妻子的悼亡诗;还有人说,这就是一首简简单单的咏物诗;更有人说,这是诗人为自己身世伤感而写的。叶嘉莹说:“五十弦瑟乃乐器中之极悲苦者,以如此珍美之乐器,而竟有如彼悲苦之乐音,此真为一命定之悲剧。”有人考证说,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差不多是47岁,接近五十岁,所以说,是感伤自悼,用来感怀自己的似水流年的。这所有的答案,全都似是而非,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让人难以捉摸。
不管怎样,李商隐能够在诗歌中运用大量的典故,并且能够让无数人迷恋他那如同谜语一般的无题诗,说明李商隐确实是有大才华的,要不然的话,人们也不会将他称为“小李”,和李白相提并论了。
到了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个西昆体,有杨亿、刘筠等人专门模仿李商隐的这种风格,只可惜,他们仅仅学到了皮毛,却未将李商隐诗歌的精髓学到手。“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光光使用华丽的词藻和生涩的典故,是不可能学到李商隐无题诗的精华的,要学,还是应该学他隐藏在诗歌深处的那深深的情感吧。对于李商隐的每一首无题诗,无论世人如何理解,不管是想象成爱情诗,还是猜测成自悼诗,都说明了,李商隐写诗,是有着深深情感的。一首光有典故和词藻,但是却没有情意的诗歌,写得再华丽,最多也只是一首高水平的诗谜而已,算不上真正的无题诗。
无题之诗费思量,诗名虽然叫做“无题”,诗歌的内容,却并非“无情”啊。

共 5228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无题之诗费思量】文章开篇写到李商隐官场命运不顺,仕途坎坷,以及卷入牛李党争,以此为时代背景,重点写到李商隐在诗坛的发展,其中,他的诗歌,针砭时弊,批评朝政,为后世广为流传,而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凄婉唯美,充满意境,作者以《无题》诗一首来解析,用大量篇幅阐释了无题诗的魅力,重点在于李商隐的诗让人猜,让人想,耐人寻味,作者也提到,这种朦胧的猜想也只是猜想,文章末尾,说道李商隐发明谜语,并举例说明。正如作者后面写到的:无题之诗费思量,诗名虽然叫做“无题”,诗歌的内容,却并非“无情”啊。文章气势恢宏,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拜读并隆重推荐此作!【军警社团编辑:於星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21021】武汉治疗牛皮癣方法
湛江牛皮癣专科医院
云南白癜风专科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