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西部大豆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公开

高平历史网 2020-05-02 16:58:42

政策引导 收益驱动

引言

又到了东北秋收时节,在政策引导下,今年黑龙江种植结构调整情况怎样?大豆和玉米长势、单产及品质如何?大豆、玉米上市后价格将怎样演绎?带着这些问题,9月23日至28日,跟随2017年黑龙江秋季考察团深入大豆、玉米主产区进行了实地调研。

A 种植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9月23日,跟随黑龙江西线考察团从哈尔滨出发,所乘车辆刚进入呼兰区,就看到了大片大豆田。“以前来考察都是第二天才能看到大豆,今年第一天就看到了,看来黑龙江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确切有成效。”此次考察团领队、分析师何琳如是说。

事实上,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近两年黑龙江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不断缩减,尤其是去年秋收之后玉米价格大幅下滑,更是加快了今年种植结构调整的步伐。据绥化市北林区农业局人员介绍,今年北林区玉米种植面积较去年减少35万亩,由150万亩降至115万亩,降幅23%。与之对应,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5万亩,瓜菜杂粮等增加20万亩。

“海伦市素有‘中国大豆之乡’的美誉,这里寒地黑土种出的(,)天然富硒。当地粮食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海伦市玉米播种面积157万亩,总产量80万吨;大豆种植面积210万亩,产量30万吨。今年玉米种植面积103万亩,预计产量62万吨;大豆种植面积254万亩,预计产量38万吨。”中储粮海伦直属库的一名工作人员告知期货。

“齐齐哈尔地区整体呈现玉米减、其他作物增的格局。玉米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2168.2万亩到2016年的1874.4万亩,再到今年的1568.7万亩,呈现延续下降趋势。大豆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521.5万亩到2016年的750.7万亩,再到今年的909.5万亩,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另外,水稻及杂粮杂豆的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齐齐哈尔市农委的相关人士表示。

据了解,黑河市所辖各县主要位于第四和第五积温带,是大豆的传统种植区域。“过去几年尤其是2015年以前,受收储政策及种植收益驱动的影响,该地区大面积改种玉米。不过从2016年开始,随着玉米收储政策的退出,大豆种植重新占据优势地位,今年大豆面积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国海良时期货研究员希表示。

此外,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在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也十分明显。“统计数据显示,阿荣旗地区共有农田470万亩,今年玉米种植面积约24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约140万亩。其中,玉米种植占比从去年的70%下降到今年的50%左右,大豆种植面积则较去年增加10%左右。”阿荣旗盛世嘉远粮贸公司负责人吴广勋说。

“究其缘由,除去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引导外,玉米种植收益显著下落也是重要因素。”华泰期货农产品研究员范红军表示,玉米种植收益下落主要有两方面缘由。一是去年黑龙江西北部多数地区遭遇干旱天气,玉米减产幅度相对更大。2是玉米和大豆价格走势迥异,去年玉米价格高开低走,春节前农民主要售粮时段价格延续低迷。在此次考察进程中,了解到,去年玉米潮粮价格最低时到达0.29元/斤,而大豆价格整体出现低开高走。玉米种植收益下落明显,使得农民改种意愿较为强烈。

“黑龙江西部是大豆传统种植区域。前几年调研时,大家常说大豆踪迹难寻,但今年我们看到大豆又重新成为该地区主要农作物,可以说种植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产品分析师蒋博恒对表示,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黑龙江西部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整体较去年减少约16%,大豆种植面积整体较去年增加15.7%,种植结构继续呈现玉米减、大豆增的态势。

B 量增价低 大豆恐丰产不增收

在访问中了解到,今年黑龙江西部地区农作物长势良好,玉米、大豆单产均较去年大幅增加。当地农户普遍反应,今年黑龙江地区天气相对较好,虽然种植初期出现干旱,但8月水、热条件配合较好,预计农作物产量能达到往年平均水平,但仍低于丰产年份。

据上述中储粮海伦直属库的工作人员介绍,2016年当地玉米产量80万吨,平均单产1020斤/亩;大豆产量30万吨,平均单产286斤/亩。今年玉米产量预计62万吨,同比减少22.5%,平均单产1203斤/亩,同比提高18%;大豆预计产量38万吨,同比增加27%,平均单产300斤/亩,同比提高5%。

“今年虽然前期偏干旱,但玉米单产估计不错,能达到21000斤/公顷,去年单产是19000斤/公顷。”海北镇肖家屯的种粮大户周树军说。

“今年农作物长势都不错,产量比去年好多了。去年玉米平均单产10000斤/垧,预计今年玉米单产能达到15000斤/垧。大豆单产估计能达到4000斤/垧,去年平均约为3000斤/垧。虽然玉米单产明显提高了,但还是低于丰收年份的17000—18000斤/垧。”阿荣旗乐昌村周姓农民表示。

“从采样的玉米穗棒可以看出,今年玉米穗棒瞎尖明显短于去年同期,子粒较为饱满。今年穗棒长度显著好于去年,且玉米穗棒每列的粒数高于去年同期。”范红军表示。

“根据此次调研数据,玉米单产较去年增加约28%,平均达到21500斤/公顷;大豆单产较去年增加约24%,平均到达5044斤/公顷。此次调研数据虽然没法代表整体情况,但单产恢复基本可以确定。”蒋博恒说。

通过走访发现,今年黑龙江西部玉米开秤价格较去年有所走高,大豆开秤价格则低于去年。“玉米开秤价在0.675—0.75元/斤,较去年0.6—0.72元/斤略高。大豆开秤价在1.75—1.8元/斤,较去年1.85元/斤的价格略低。主要原因是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增加。”蒋博恒说,据了解,黑龙江与主销区山东的玉米价差正常在300元/吨左右,一旦价差高于300元/吨,将导致东北玉米大量流向山东。近期山东玉米价格在1650—1800元/吨徘徊,黑龙江玉米价格正常应在1350—1500元/吨,也就是0.675—0.75元/斤。

由于种植面积增加、单产提高,贸易企业、种子公司、加工企业对大豆后期价格普遍看淡。“未来大豆价格可能还会走低,但跌幅不会太大。去年大豆最低价在1.55—1.56元/斤,主要是由于质量较差。今年是个丰收年,大豆的质量也明显好于去年。”八旗粮油副厂长于明星告知。

在此次考察中了解到,今年玉米种植收益明显要高于大豆。“收购价格比去年高,地租下落又使得玉米种植成本下降,再加上单产提高,预计今年玉米种植收益将明显提升。据初步测算,加上玉米种植补贴,今年每公顷玉米种植收益在3000—4000元。大豆方面,虽然今年收购价格走低,但种植成本下落和单产增加将弥补这方面的损失,预计大豆种植收益与去年持平。根据初步测算,算上大豆种植补贴,今年每公顷大豆种植收益在2000元左右。”蒋博恒说。

事实上,农民种植哪种作物主要取决于种植收益。今年玉米的种植收益高于大豆,可能致使下1年度玉米种植面积反弹。“除了预期玉米种植收益将显著高于大豆以外,农民改种玉米还遭到补贴发放时间的影响。玉米实行生产者补贴制度,当年玉米收获入市之前补贴已发放,而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补贴制度,需要收集市场售价,计算目标价与市场售价之间的价差再补贴,一般要到作物收获后的次年才能发放。”范红军表示。

新作即将上市,大豆、玉米价格后市将如何演绎呢?在蒋博恒看来,由于种植面积增加以及单产恢复,预计国产大豆产量会有明显增长。同时由于进口大豆价格偏低,国产大豆缺乏比价优势,在大豆压榨方面,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冲击明显,国产大豆消费情况难言乐观。因此,预计后期大豆价格走势偏弱。

玉米价格方面,蒋博恒认为,短时间走势偏弱,长时间将维持稳定。“今年玉米拍卖时间较去年延长,加上尚未完成出库的玉米数量较多,新季玉米正处于集中上市期,玉米供应正在期。而国内玉米需求偏差,前期全国范围的环保督察对中小养殖企业冲击明显,生猪、禽类存栏尚未恢复,玉米的饲料消费需求偏差。玉米市场短期出现供应相对宽松状态。”蒋博恒说。

长期来看,虽然镰刀湾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继续调减,但今年全国玉米单产恢复较快,国内玉米产量较去年变化不会太大。随着玉米价格走低,近两年国内玉米需求出现了快速增长,同时燃料乙醇的推广也长时间利好玉米消费。“不过,国内庞大的临储玉米库存也不容忽视,有关部门会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调整‘去库存’节奏。因此,国内玉米长时间供需不会出现结构性问题,预计价格会维持相对稳定的态势。”蒋博恒表示。

C 玉米大豆深加工企业面临新挑战

在临储收购时期,国内玉米价格明显高于国外市场,也高于进口玉米价格。玉米深加工企业受制于此,玉米淀粉等产品价格也偏高,缺少竞争力,国内淀粉需求被大量进口木薯淀粉替换。因此,当时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利润情况普遍较差,东北地区乃至出现玉米深加工企业大量亏损、停机现象。

2016年,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后,玉米价格市场化定价。“对国内深加工企业来说,这有利于降低原料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玉米价格市场化给玉米深加工行业增加了活力,东北地区部分企业也借此实现了‘逆袭’。”蒋博恒表示。

自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以来,玉米深加工行业开机率逐渐回升,由原来50%左右的开机率提高至目前的70%。在此次考察中,发现,玉米深加工新增产能出现遍地开花的态势。黑龙江某玉米深加工企业相干负责人表示,玉米深加工企业当前利润情况较好,该企业的新增产能也行将开工。另外,黑龙江地区还有两家企业的200万吨新产能11月即将开工。

机遇常常伴随着挑战,新增产能遍地开花,意味着行业竞争在加剧。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是深加工企业必须要解决的一道难题。利用期货做好原材料和产品的套期保值,提升企业风险管理及稳定盈利的能力,无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还有一个挑战是区域间的变化。在临储收购制度下,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玉米价格倒挂,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竞争优势不及华北地区。在市场化改革以后,东北地区企业重拾竞争优势,华北地区深加工企业面临较大压力。”范红军表示。

此外,国家推广燃料乙醇也成为市场的关注点。在蒋博恒看来,燃料乙醇项目的推行必然会提升国内玉米的消费能力,推升需求,尤为重要的是能刺激陈玉米消费需求。“众所周知,目前国内有庞大的临储玉米库存,如果燃料乙醇推行能按照计划进行,到2020年将增加约1000万吨燃料乙醇消费,与之对应的就是约3000万吨陈玉米消耗。这将有效消化现有陈粮,降低玉米库存。庞大库存得以消化,无疑对玉米价格长期利好。”蒋博恒说。

不过,在范红军看来,未来一年推广燃料乙醇对市场影响相对有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是目前国内燃料乙醇实行核准生产、定向流通、封闭运行、有序发展的政策,燃料乙醇企业生产、销售均需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这个进程需要时间;2是现有燃料乙醇行业开机率已较高,需要酒精行业改造或新建产能来增加燃料乙醇产量,这一样需要时间。”他说。

大豆加工企业方面,由于大豆种植面积增加,进口大豆价格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国产大豆价格也面临下跌压力。蒋博恒表示,这对于大豆深加工企业来讲,未来必须要重视规避原料价格下跌风险。这对企业原料采购及库存管理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对企业如何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对冲也提出了高要求。

D 期货市场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

不言而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将带动更多相关企业参与期货市场,以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近年来,大商所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稳步发展,客户结构不断优化,市场功能延续改良。

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大商所累计成交量5.3亿手,成交额22.2万亿元,其中农产品期货成交量3.13亿手,成交额9.9万亿元,分别占大商所总成交量和总成交额的59%和45%。农产品期货日均持仓量494.4万手,约为去年同期的1.24倍,参与客户47万户,同比增加4万户,其中参与交易的法人客户同比增长25.4%。与此同时,农产品期货交割安稳顺畅。今年上半年,大商所农产品期货交割量118.5万吨,同比增长40%。其中,玉米交割量同比增长65%。

在第十届中国玉米产业大会上,大商所农业品事业部总监王玉飞介绍说,为了更好地满足产业客户的套保需求,大商所贴近市场变化和贸易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合约和交割制度。近年来在玉米产业链品种上,大商所通过推动玉米团体交割、优化淀粉期货升贴水、创新鸡蛋合约制度,提升了期货市场服务产业的能力。

关于下一步的工作,王玉飞表示,一是将分三步走推进玉米集团化交割,从东北设库,到通过信誉仓单在全国其他产销区设库,再到展开玉米基差交易和国际化,努力建成玉米国际定价中心;二是加快推进玉米,丰富产业风险管理工具;三是推进生猪期货上市,与、玉米构成完全的品种序列,进一步完善饲料养殖产业链。随着上市品种的不断丰富、衍生品工具的日趋多样,大商所服务实体经济的空间将越来越广阔。

除了相关企业直接参与期货市场,“+期货”的推行将为农户保值增收带来更多机会。事实上,在发达国家,“保险+期货”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国内‘保险+期货’的推行将对农户、农场、企业稳定生产起到积极作用。一方面能够有效规避农产品远期价格风险,稳定种植收益;另一方面稳定的收益又会消除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对扩大生产者的种植规模,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有着重要作用。”蒋博恒说。

什么症状是产后感染
邢台知名白癜风医院
如何治疗女性肾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