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对李贽的评价为何毁誉参半

高平历史网 2019-08-16 11:51:40

  后世对李贽的评价为何毁誉参半?

  李贽简介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1527年,本身是回族人,祖上在明初就搬迁到福建泉州他原姓林,后改名李贽,字宏甫,号卓吾李贽从小聪颖非常,12岁开始写文,26岁就高中举人他在朝为官二十几载,从一个县的教官做到了知府,不过在他55岁的时候辞去了官职

  辞官后,李贽先后在湖北、北京、南京等地居住,大多是在朋友家或者寺庙里期间,李贽一方面研读经典,一方面著书讲学虽然他的讲学在当地颇受欢迎,但因为“离经叛道”也常遭到官府等保守势力的反对而要被驱逐1602年,李贽被捕入狱,他那些被认为“异端邪说”的著作也被一并烧毁之后不久,李贽就在狱中自刎而死,当时已七十有六,死后被好友安葬

  李贽一生著书良多,主要包括《藏书》、《续藏书》、《焚书》等,此外他十分推崇《水浒传》和《西厢记》并都做过自己的评点在他的著作和讲学中,他时常针砭时事,评述历史他反对反对儒家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批判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揭露并批判封建统治的黑暗本质,痛斥政治腐败;提倡功利,重视商人的地位;主张“童心说”,认为文章不能弄虚作假而要表达个人真实的内心

  李贽死后,后世对其褒贬不一,但他的著作虽然屡遭官府禁止,却更加广为流传

  李贽评价

  正如李贽在世时既受民间欢迎又遭官方禁止一样,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他可谓是评价最为两极的历史人物之一

  李贽雕像

  李贽死后当世的许多人对他评价极高,说他海内少有,赞他才高气豪,甚至有人尊他为圣人不过之后尤其是到了明末和清朝,贬低他的人多了起来,说他是非颠倒、妖言惑众,也有人骂他不是好狗

  不过等到了近现代,人们对李贽的评价又大多变成了赞扬,他的地位也得到了肯定现在一般认为李贽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不论是批判封建礼教、儒家理学,还是主张个性和自由,这些思想在当下看来都是进步的,是先于明朝那个时代的,甚至有些符合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因此《万历十五年》里评价他个人智慧受到了时代和社会压抑不过近现代对他的理解和赞扬也有错误的时候

  ,比如在文革时认为他是法家,把他当做是反儒的英雄

  不论是对李贽的赞颂还是诋毁,它们主要针对的是他的思想主张和个人性格两方面就思想而言,李贽身处的明朝压抑僵化死气沉沉,他的主张不管正确与否,因为不符合传统在当时也都只能成为异端邪说而李贽的性格,在认同的人眼中是率性和真诚,在反对的人口中就是狂妄和自大,可参考他自己在《自赞》一文中所写

  除了思想和性格,李贽身上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也是值得赞扬,这点从他最后自刎而死可知

宝宝流鼻血怎么处理
怎么注册微商城
孩子总流鼻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