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三十年夜的两场寒雨
高平历史网 2020-08-14 11:19:14
三十年夜的两场寒雨,冰得彻骨,算起来下了两年。而清河村的人不一样,待到雨歇时,靠在青石屋外,空气冷得清新,印在在远处的山外,可以透出最美的时令来。年幼的润生被阿妈抱着,他的眼睛清澈的像天山的清水,仿佛是会说话一样。他比划着像未雕琢的细玉一般的双手,口中叫着阿妈的名字,又唱着旧时山外的童谣:
“清河村,山外山,人到山里看青山;清河村,天外天,人到天上要成仙······”
润生是闰年的闰月所生,是我姐姐的孩子,按清河的族谱,他按堂族的“润”字排辈,而我自然是“水”字辈行。族谱上大抵是久远的过去,我想起时,只会暗自想得出“清,河···江,水,润···”的字辈,而润生却总能脱口而出,一一记住。我晓得他将来必有出息,便高兴地抱起他,他就干笑着,不说话。我说,润生好还是阿舅好,润生说阿舅好;阿舅好,还是清河村好,清河村好。清河村,如果擅长修辞,我不想概论他的美,只觉得是我的前世的山水,也是我现世的梦缘。我在清河村的地方长大,又因为工作回调到这个地方。新年的第一页,老黄历上写道:万事大吉。我把热菜夹到阿妈和阿爸的碗里,他们的皱纹又长了,笑起来把皱纹叠在一起,显得更加的多。阿姐抱住润生,听着新春的第一声爆竹。
火药味涂满了青石板上的泥路,听他们说,鞭炮放了好几个小时。我知道,在家里比什么都好,在清河的老家,比回到哪里都好。
清河村看起来很旧,四周的西南方向被山群围绕,说是山,按着这地貌上的路线走,大约只有丘陵的高度。山上种着茶树,在山下和山麓的屋子上,到处可以嗅到被泥土滋润和芳香萦绕的气味,我譬喻它是天山的茶花仙子,坐落在清河的山上。清河的水,沿着不规则的图案坐落在每家的灯火岸汀之边,青石上长满文字的青苔,河塘边沣草葳蕤。而我儿时的房子,像一个守旧的老人,在山下的河岸边聆听着这一方水土的历史故事。
我被调到临清河村的乡委,阿爸和阿妈为了庆祝我的乔迁之喜,特意为我倒上了绍县的老酒,我喝了一口就面部通红一直到耳朵根部。
“阿舅,你不会喝酒。”润生笑着,一直咯咯的笑个不停。
“谁说的,谁说阿舅不会喝酒,阿舅会喝。”我拿掉碗,当天居然拿起酒瓶就喝了。喝完就不省人事,润生不再笑了。
我很久才醒,方知不能喝酒,不然就倒进这无尽的水池里面了。
一九八四年的第一个新年的头一天,我居然在医院度过。阿爸把一包叠好的红贴递到我面前,说是江来叔寄来的。我迟疑的看着阿爸,不明白江来叔是何许人,只听得名很熟悉,算起来他的辈分和阿爸一样,是清河宋家的老长者,我定了定神,靠在医院的座椅上,想起了江来叔的年岁来,这才知道是他的九十大寿。
按理,我就应该去。在祠堂的周围,到处是宋家的族人,年长的老人宋江来的九十大寿,在四五米高的祠堂里面,我们拜谒了清河的先祖,又祭祀了清河的河伯山神,听到一声声爆竹的响声。清河的记忆又被拉得很长很长。
按照祖辈,我自然叫他叔,尽管他比我大五十多岁。宋江来跟我沾了一点亲戚的关系,是我父亲老堂的兄弟的堂兄,等于在这复杂关系的背后,是族叔这一身份未曾改变。我在祠堂里面行了跪拜稽首的三叩之礼,这年前,祠堂刚修复完整,我想,清河的往事又被江来叔誊录了平淡的一笔。
我也在江来叔的面前行礼,他颤颤的双手能看清楚很多的老茧。他在旁人的搀扶之下,把我扶起。江来叔已经老得说不出话来,我一直以为他太激动之故。他的头发已经花白的几尽掉光,被一个当地的剃头师傅剃着仅剩的头发,细矮的白色寸发一根一根的从身上掉落。这个剃头象征了新寿的九十期颐之礼,润生看着江来,小声的对我说:“阿舅,他哭了。”
可不是,过去江来叔就是行剃头的行当,从一绺的发丝到一寸一寸都是清河的历史。现在,别人帮他剃头,他想到自己吃过苦,想到自己的往事,谁不会落泪。
(一)剃头匠
按时间推算,九十年前,宋江来出生的地方还叫清河寨。江来的阿爸是当地的捕鱼人家,识得几个字,脱口一出:“清河江上来,莲藕画中卖······”也许那一天,宋江来并不清楚莲藕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只知道清河寨中,有山,有弄堂,有旧屋,有河塘。
一八九八年,江来叔只有五岁,可很多人都因为要剪辫子杀了头。
清河村当时有了新式的玩意,有了洋行买办,可没过多久,旧的还是旧的,学堂又变成了私塾。
江来叔的阿妈说江来总是不求上进,读不进书,只会做长工。长大了也是和自己一样的清苦人家。
但是,苦日子再苦,江来还是要去私塾念书的。阿爸说:“扬名声,显父母。”念书的唯一要求就是圣贤古训,或许哪一天,阿爸说江来在县城当官了,和洋人打了交道。然而,那些年以后,皇帝都被革命了,县太爷自然也没有了。
除了上私塾,江来回家还要帮阿妈砍下当天的柴火,生火需要力气,所以男丁人家自然需要多付出努力。清河寨里面多是短衣帮,穿着长衫的倒是让人尊敬,除了长者,年轻的学了新式的洋学就去了县城做老板,梳着油发出了宋家的族谱,不再回来。
江来叔也去过县城,那是穿着短衣的串街的事情了。
翻过新历以后,康党变法革新的旧学变成了惑众的妖言,清河寨听说也有进步人士,是那些戴了假辫子的洋学党。那天江来看见过,那个人被乡邻在私塾门口一揪,假发就掉了下来,露出了整个秃瓢,大伙儿都乐了,半个秃瓢的真辫子取笑了假辫子,结果把私塾老师一激,狠狠地拍了教尺,声音就消退了。
“顽劣无知,不成器也。此五十步笑百步尔。”老先生穿着旧学时的窄肩马褂,头发已经花白,却还字字铿锵有力。他把镜框别在鼻梁的下沿,又拍了一下教尺。
“先生,你刚才也笑了。”不知为什么,宋江来说了这一句,别人的目光就盯着他了,老先生也盯着他看。
老先生让宋江来站起来,示意他背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宋江来马上就把《礼记》里面熟知的一句说了出来,谁知变成老先生一句暴戾的大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老先生摇头说完,把教尺一放,宋江来根本没有听到老先生的讲课,只顾自己的思想漂移了清河寨的窗外,窗外的晴空很美,不像在屋子里面迂腐而压抑。
老先生示意宋江来做一番解义,在解答过后,教尺三声打在宋江来的手心。“不知学,所以犯困。”这是宋江来的回答,结果老先生告诉了阿妈,阿妈揪起了宋江来的耳朵,直到晚上宋江来也睡不舒服。
按理,谁都有学习的天分,可老先生偏说江来小儿无知不可教,阿妈也气了,只能把苦水往自己肚子里咽。
那天下了很大的雨,雨过以后是清河寨上最好的阳光照在茶树上,山坳上面还是孩子的笑声。这一年,江来八岁,阿妈又为江来增添了一个弟弟,阿爸说,他叫“江生”。
江来抱着弟弟江生,阿妈的脸色却一直很凝重,她知道日子清苦不能维持生计,阿妈背着背篓采完茶叶,从江来手中抱过江生,江生一直哭,都快把嗓子哭哑了。
“江来,你不能再念书了。”阿妈哄着江生对着江来说。
“为什么,阿妈。”宋江来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只知道他又多了一个生活的玩伴,而阿妈却觉得生活中多了一副粗瓷碗筷。
“生活清贫,你需要跟你三叔学艺谋生去了。”阿妈平静的说着,脸色的气色却一直很差。
三叔是江来的远房堂叔,他在离清河寨几里的县城商铺,他做着剃头的行当,当时的辫子是半剃半留,剃头也颇为讲究。师傅带着徒弟,一个背着箱子,一个拿着旗杆,像是行医的行当,但县里人只是说:“伊是串接卖艺的。”
“串街卖艺的来了——”县里的小孩嘴里含着糖葫芦,大笑着跟着瞎起哄。
宋江来含着眼泪辞别了父母,他知道自己不是有违圣贤的话。“扬名声,显父母。”谁都知道剃头匠并没有什么前途,只是贫寒中讨点生活罢了。
宋江来跪在地上,双手举起清茶,做了稽首之礼,算是给三叔拜师学艺了。
县城的街边开设了机器厂,邻水的码头边非常热闹,都是卖着苦力的长工。至于穿着长衫的,要不就是低下的说书先生,另一部分却是腰里先发富的盐商。
这一带有人买盐,有人开药坊,都成了有门面的老爷和老板。嘴里有新鲜的英国维多利亚的公爵烤瓷牙,脖子边上有法国人的玛瑙石,他们的辫子还没有剪去,沿着乌黑的发丝顺着清河的江水,真是漂亮极了。
宋江来好容易找到三叔,三叔的家里门板被弃放在一旁,他和短衣帮的长工租住在一起,里面燥热和汗臭不时的传来,听说他们要去河流里面洗三次澡,江河水很浑浊,他们说里面有康党的死人,经这么一说,很多人不去江里洗澡了。
光绪年已经实行剪辫子,可三叔是个老实人,他喏着身子,驼着腰背,在上等人面前他说不起话,所以他没给老爷官家们剃过头发,下等人只管老老实实干活,三叔刚给一个长工洗完脸,把辫子重新盘在头上两圈,就算完事。收了几个铜板,算是解决一点家用。
三叔几年来也没给江来教过一些本事,只是让他串街时拿着旗,吆喝的声音大点,就管一顿饱饭。
“师父,为什么跟您三年,你都没教我这份工?”江来赤膊着,大夏天非常热,他吃完饭怯生生的对着三叔说,对于这个很多年一直没见的三叔,他一直叫他“师父”。
三叔迟疑了一下,没有作声,把碗撂在一边,眼睛看着宋江来没有放开。“剃头之行,没有出路,不能显贵,所以你从我门下,什么都是从首而起。”
“首,对着剃刀。可不就是一直从首而起,所以做人也一样,脚踏实地。”对于三叔的这句话,江来一直记在心里。很多年以后,在祠堂祭拜的时候,我看着江来叔提到三叔的名字,他还会动之以情,流下眼泪。
几天以后,江来也有了一个普通的箱子,箱子里面有小抽屉,拉开长方形的小小的抽屉,上面都是灰尘,这是三叔很久没用过的那一份箱子,这下给了江来,里面有火罐,剃刀,剪子,还有一把破旧无比的梳子,梳子上面还有几根头发黏在一起。
江来把这些东西清洗一遍以后,算是和师父共同串接闯江湖了。“剃发髠落,从首而始。”
头几天,求江来剃头的,一个都没有,还是三叔赚到了几分银两。
“江来,剃发髠落,从首而开。”这是三叔教给江来的第二句话,江来牢牢的记在心里,喝完茶,他就背着箱子,帮着几个商客捡起了头发。
没几天,江来和商人起了口角,他们居然奸诈的连几个铜板都不给,对于十四岁的江来,他第一次收到心里的不痛快。
夜里,三叔把门板栓好,点上煤油,在桌子上用手蘸着水写下几个字——求得万事兴,方从刑首立。这是三叔交给江来的第三句话,在县城里面,江来开始用眼色查人,给哪些人剃头,给哪些人不剃头,他都心中有个数。
“官家行头,为你盘好。”江来帮着给长工刮脸的工夫,和长工叙旧。
“你是清河寨人?”
“是啊!”
“出来做工?”
“是的,养活自己。”
江来把长工的散开的辫子梳理干净,又仔仔细细的盘好在头顶,“官家,您走好。”江来又背起箱子向前走去。
江来赚到几个银两,在县城的烧鸭铺面前买了一只烧鸭,算是给三叔买的。三叔看了很高兴,说江来居然长得这么高了,不像从清河寨里面刚出来的样子了。
江来离开清河寨已经很多年了,他回去过几回,已经抱不动江生了。江生怕生,说着假话讨厌江来,其实他觉得江来很好,因为江来一直给弟弟寄去烧鸭,只要一吃县城里的烧鸭,江生就说哥哥好。毕竟那是清河寨里面吃不到的,阿妈说,江来有出息了,江来知道,那不是真的。
傍晚,码头上的夕阳照在江上,是一片壮丽的诗画篇章。然而辛苦的本钱还在继续,江来急急忙忙的背着箱子从青石街上赶到家里,他找不到三叔。
原来三叔就在里屋,他一天都没有出门。江来给三叔熬了米粥,让三叔喝下,三叔的胡子茬非常脏乱,江来隐约的赶到三叔变得瘦小了,也是因为自己变得高壮了,江来已经像码头的长工一样有有力气,而三叔的力气却变小了。
“江来,你且喝下这碗茶。”三叔难受的说道。
江来迟疑的看着三叔,才慢慢的喝下清茶。
“江来,你我师徒情份已尽,你我不再是师徒,你自己谋生去吧。”三叔平静的说,却很有力量。
“不,为什么,三叔,师父。”江来不敢相信,“如果您觉得您的徒弟没有出息,你可以骂我,甚至打我,总之您不要赶我走,说这样的决绝之话呀······”
“不,你长大了。你刚才喝得茶,是谢师之礼,你要自己去讨生活。我不能管你的饭了···师父老了。”
“不,师父。”江来哭了,但觉得三叔说得有理,他牢牢记得三叔交给他的话,一直记在心头。
共 12594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篇沉甸甸的历史回顾,这是一部历史,一个叫江来的历史,也是一个清河村的小地方的历史。小说从清河村,还是清河寨说起,一直到江来的今世。算来也快有一百年了,一部百年史在作者的笔下一一道来。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自然灾害,一个普普通通的江来,一个剃头匠的一生,却被作者和浩瀚的中国现代史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小说的神来之笔,是对文字有足够把控能力才做得到的事情。作者了解这个历史,文字功力深厚,语言把控能力高超,情节构思合情合理,细节描述细致入微,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是很出色的一部作品。感谢赐稿梧桐文苑【:江南铁鹰】【江山部·精品推荐150 020022】
回复1楼文友: -01 17:41: 谢谢江南老师,这篇文章我从南方人的居所和祠堂得到的灵感。之所以要写它,是因为它乡土文化的另一个方向,就是祖根的图腾和家谱的文化。
2楼文友: -01 17:45:5 编按的一点小瑕疵。小说的主人公是 江来 ,不是 江生 喔。辛苦了,江南老师,给你敬茶。
楼文友: -01 17:48: 6 欣赏甲申精彩美文,期待更多精彩呈现,问好,祝愉快!恩,我给修改一下。
回复 楼文友: -01 18:20:24 谢谢老师了,元宵将至,节日快乐
5楼文友: -02 12:0 :55 祝贺取得精品
回复5楼文友: -05 11: 7:18 问好竹魁,祝节日快乐
6楼文友: -05 09:08:12 恭贺甲申之变喜摘精品,品读你文字如食之甘味,越嚼越有嚼头。这故事的起伏,这情节的细微,这文字的驾驭,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谢谢甲申老师这精美文笔,遥祝节日快乐,心想事成!梧桐因你而更精彩!!!
回复6楼文友: -05 11: 8:20 珍爱老师也值得甲申学习,你们都是前辈。祝元宵节日快乐,团团圆圆吃汤圆
潍坊白癜风医院哪家好濮阳看白癜风专科医院秦皇岛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上一页:银行行业动态点评优先股提升资本充足率
- 下一页:吉娃娃多少钱一只幼仔
- 湖人队力克老鹰晋级次轮!巴特勒更新社媒:再赢12场
- 2023年云南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学位MEM招生简章
- 限时⇩5000页全脑思维训练,全面锻炼孩子逻辑思维,专注力和魄力!
- 中国人的故事|李海涛:他用一支笔 刻画万里海疆
- 蔚来与极地未来合作开发 COP15青年生物多样性科学探索
- 我们的与世隔绝离得开DTU与网络IO吗?
- 非口试必须品,但是可以带进考场的东西有哪些?
- 蚝油虽好,可别什么菜都往里加,为了父母健康,切记“4不放
- Ulster霍尔大学优质课程推荐 BSc Nursing Science (Top-up) & MS
- 每经14点 | 国家医保局:继续降低乙型肝炎、核酸检测等价格;雄安新区为拟挂牌上市企业提供“一对一管
- 大牌眼霜哪个好?4款千元“贵妇眼霜”新形式,你种草了哪一个?
- 这些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宝宝的视力,爸妈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