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沫这首瓦罐
高平历史网 2020-03-10 05:09:35
汐沫这首《瓦罐》,是一组诗中的主调。与她的大多数诗歌一样,诗的用词是简洁的。汐沫——惜墨,不知道是不是偶然的巧合。不过,说起来,只有”惜墨“,才能”留金“。正是因为表达的“点到为止”,才为诗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而语境的跳跃也平添了诗歌的阅读情趣。从这些特征来看,或许我们也该把它归类为一首现代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在艺术上,朦胧诗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朦胧诗派重视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
汐沫这首诗中,“瓦罐”这一常见的民间物品,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指代意义。而这种指代意义正是通过“总体象征”的手法来达到的。通篇看,作者或许是在某个特定场合(比如民俗旅行,比如因了某种特别的需要而找出了旧物,等等),与“瓦罐”来了个“亲密接触”,对它的静态观照触发了作者思想深处的某个节点,这种一触即发的冲动,使潜意识里固守的那些价值观得以清晰,也便成了诗歌不可或缺的主题与内涵。
让我们来看几个关键词——“昨日”、“旧事物复活”、“昔日”、“源头”……这些词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画面感很强的意境,而画面的多角度与多线条,却也让主题显得”不透明“且”多义“。于个人而言,这可能是追根溯源的情结,而对普众而言,却可能是对传统文化的固守。无论是哪一种,这种“怀旧”方式,都会让人心生感动。当我们“一遍接着一遍清洗”,我们的灵魂也在追溯曾经的简朴与纯真,或许我们并不是想要回到用辘轳打水的日子,但怀念本身,却是挡也挡不住的情怀。
汐沫在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手法上几乎是轻车熟路的,而且往往不着痕迹。仅拿其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水龙头念起祖辈“——这是一个多么精到的表达,所有可用的手法都为这几个字服务,而这几个字所蕴含的意义,却又如此深刻而悠远。
汐沫又一次在她的诗里提及“白”——”白瓦罐遍及苍白“,显现出她对”纯净“一如既往的信念与执着、对伤痛的抚摸与怜惜。而”蚌与沙“的故事,多少带上了一些苍凉与悲切——蚌养育了沙,使它成为一粒耀眼的珍珠,而结局却是分离的苦痛。我们不禁要想:那些对灵魂的追索与守护,以及由此引发的疼痛,得用多少良药来”敷贴“?
结尾处”兰花“的出现,再次让诗歌的阅读进入难点。兰花的花语和象征意义是”淡泊、高雅“,她的素洁让人肃然起敬。它出现在这首诗的结尾,不是无端的,或许她正是作者自身的反照,是思想的最后落脚点。无论怀旧的情绪多么深刻,无论怀旧过程中触疼了什么,这朵兰花都不言语,依旧保持着贯有的素洁与典雅,”不落俗尘“并非宿命,固守的执念未必融于俗水,却可以成为永久的传奇。
朦胧诗之所以受到青睐,大概就是因为语言的简洁,象征的到位,独特手法的运用,以及想像空间的宏阔。一句话、两个字——耐读。
附:《瓦罐》(作者:汐沫)
亲近泥土
亲近昨日沙石
潺潺软语滑行
一遍接着一遍清洗
旧事物复活
白瓦罐遍及苍白
敷贴蚌与沙的故事
水龙头念起祖辈
一遍接着一遍清洗
昔日的辘轳藏到了哪里
流水寻觅着源头
一朵兰花,仍站在那里
不说话,绿裙过膝
热情扭开火苗
那半罐儿故事未融入到水里
共 140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是咏梅叫我明白什么叫双壁合一,什么叫相辅相成,什么叫锦上添花,什么叫恰到好处,什么叫无与伦比。就是这样一首朦胧诗,在作者的笔下,解开了神秘的面纱,露出了美好的魂灵。解读如此高超,以至于我们倍加喜欢原作了。功底深厚、深入浅出、游刃有余,佩服诗人。推荐欣赏。----玉树临风
1 楼 文友: 2012-0 -07 11:57:1 作为朦胧诗,确实写得很到位,我认真品读了多遍,得感谢诗人的解读,让我理解得更深一些。解读有自己的特点,学习哦
回复1 楼 文友: 2012-0 -09 17:57:26 感谢阅读,多提意见~~
2 楼 文友: 2012-0 -09 17:57:54 感谢玉树倾情按语。问候! 喜欢文字,拒绝庸俗,不为风花雪月,只为以文说事。
楼 文友: 2012-09-1 00:27:26 赏评客观的一篇文章,很有自己的见解,深邃性的挖掘,可读性很强。欣赏学习了.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男人
月经有血块怎么调养
什么减肥产品安全有效
所谓”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在艺术上,朦胧诗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朦胧诗派重视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
汐沫这首诗中,“瓦罐”这一常见的民间物品,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指代意义。而这种指代意义正是通过“总体象征”的手法来达到的。通篇看,作者或许是在某个特定场合(比如民俗旅行,比如因了某种特别的需要而找出了旧物,等等),与“瓦罐”来了个“亲密接触”,对它的静态观照触发了作者思想深处的某个节点,这种一触即发的冲动,使潜意识里固守的那些价值观得以清晰,也便成了诗歌不可或缺的主题与内涵。
让我们来看几个关键词——“昨日”、“旧事物复活”、“昔日”、“源头”……这些词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画面感很强的意境,而画面的多角度与多线条,却也让主题显得”不透明“且”多义“。于个人而言,这可能是追根溯源的情结,而对普众而言,却可能是对传统文化的固守。无论是哪一种,这种“怀旧”方式,都会让人心生感动。当我们“一遍接着一遍清洗”,我们的灵魂也在追溯曾经的简朴与纯真,或许我们并不是想要回到用辘轳打水的日子,但怀念本身,却是挡也挡不住的情怀。
汐沫在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手法上几乎是轻车熟路的,而且往往不着痕迹。仅拿其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水龙头念起祖辈“——这是一个多么精到的表达,所有可用的手法都为这几个字服务,而这几个字所蕴含的意义,却又如此深刻而悠远。
汐沫又一次在她的诗里提及“白”——”白瓦罐遍及苍白“,显现出她对”纯净“一如既往的信念与执着、对伤痛的抚摸与怜惜。而”蚌与沙“的故事,多少带上了一些苍凉与悲切——蚌养育了沙,使它成为一粒耀眼的珍珠,而结局却是分离的苦痛。我们不禁要想:那些对灵魂的追索与守护,以及由此引发的疼痛,得用多少良药来”敷贴“?
结尾处”兰花“的出现,再次让诗歌的阅读进入难点。兰花的花语和象征意义是”淡泊、高雅“,她的素洁让人肃然起敬。它出现在这首诗的结尾,不是无端的,或许她正是作者自身的反照,是思想的最后落脚点。无论怀旧的情绪多么深刻,无论怀旧过程中触疼了什么,这朵兰花都不言语,依旧保持着贯有的素洁与典雅,”不落俗尘“并非宿命,固守的执念未必融于俗水,却可以成为永久的传奇。
朦胧诗之所以受到青睐,大概就是因为语言的简洁,象征的到位,独特手法的运用,以及想像空间的宏阔。一句话、两个字——耐读。
附:《瓦罐》(作者:汐沫)
亲近泥土
亲近昨日沙石
潺潺软语滑行
一遍接着一遍清洗
旧事物复活
白瓦罐遍及苍白
敷贴蚌与沙的故事
水龙头念起祖辈
一遍接着一遍清洗
昔日的辘轳藏到了哪里
流水寻觅着源头
一朵兰花,仍站在那里
不说话,绿裙过膝
热情扭开火苗
那半罐儿故事未融入到水里
共 140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是咏梅叫我明白什么叫双壁合一,什么叫相辅相成,什么叫锦上添花,什么叫恰到好处,什么叫无与伦比。就是这样一首朦胧诗,在作者的笔下,解开了神秘的面纱,露出了美好的魂灵。解读如此高超,以至于我们倍加喜欢原作了。功底深厚、深入浅出、游刃有余,佩服诗人。推荐欣赏。----玉树临风
1 楼 文友: 2012-0 -07 11:57:1 作为朦胧诗,确实写得很到位,我认真品读了多遍,得感谢诗人的解读,让我理解得更深一些。解读有自己的特点,学习哦
回复1 楼 文友: 2012-0 -09 17:57:26 感谢阅读,多提意见~~
2 楼 文友: 2012-0 -09 17:57:54 感谢玉树倾情按语。问候! 喜欢文字,拒绝庸俗,不为风花雪月,只为以文说事。
楼 文友: 2012-09-1 00:27:26 赏评客观的一篇文章,很有自己的见解,深邃性的挖掘,可读性很强。欣赏学习了.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男人
月经有血块怎么调养
什么减肥产品安全有效
- 上一页:齐聚北京五大特色书店
- 下一页:只是如果上片不用错
相关阅读
- 湖人队力克老鹰晋级次轮!巴特勒更新社媒:再赢12场
- 2023年云南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学位MEM招生简章
- 限时⇩5000页全脑思维训练,全面锻炼孩子逻辑思维,专注力和魄力!
- 中国人的故事|李海涛:他用一支笔 刻画万里海疆
- 蔚来与极地未来合作开发 COP15青年生物多样性科学探索
- 我们的与世隔绝离得开DTU与网络IO吗?
- 非口试必须品,但是可以带进考场的东西有哪些?
- 蚝油虽好,可别什么菜都往里加,为了父母健康,切记“4不放
- Ulster霍尔大学优质课程推荐 BSc Nursing Science (Top-up) & MS
- 每经14点 | 国家医保局:继续降低乙型肝炎、核酸检测等价格;雄安新区为拟挂牌上市企业提供“一对一管
- 大牌眼霜哪个好?4款千元“贵妇眼霜”新形式,你种草了哪一个?
- 这些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宝宝的视力,爸妈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