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报4月116日

高平历史网 2020-02-18 12:27:31

据记者报 4月1 -16日,由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北师大图书馆和文学院学生会共同举办了著名诗人西川的专场讲座。讲座以“从写作的角度试谈中国想象之基本问题”为题,诗人欧阳江河担任嘉宾,当代文学学者张清华主持。   对于讲座的题目,西川解释为当下的写作问题远比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更为复杂,文学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文学自身的小天地,文学是跟很多东西联系在一起的。   西川首先指出当下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对当代中国的看法。如今的文学,流行书写“坏”的“恶”的一面,对此西川有所保留,他认为这些书写没能免于当下流行的社会意识形态,里面沾染了意识形态和媒体上的主流价值观,是一种讨巧。一个写作者想描述一个坏的东西的时候是比较容易的,而想歌颂太难了,想歌颂而又不被人骂连门儿都没有。这就导致恶在今天已经变成一个平庸的东西。   西川把这种写作倾向归结为20世纪以来的写作影响和中国当下现实两个原因。“长期以来大陆搞威权,作家也习惯于说大话,作家很习惯于站在一个国家的立场上来讨论问题,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反向的工作,这些反向工作就是从一个国家叙事退出来了,进入一个个人的叙事,就变成了你如果不按个人的方式来讲话,在文学界你就变成一个可笑的人。”   西川同时对“民国范儿”提出了批评。他说当下语境中,“好”中国体现为对“民国范”的推崇,但是“大家脑子里想象出来的民国诗人,大学教科书里面到处赞扬的民国诗人们,都是太小儿科的一些作家了。五四运动得了那么大名声的作家无外乎是男文青和女文青。”   西川认为,片面地只强调恶的写作事实上是对日常生活的忽略,日常生活应该是丰富复杂的。“如果只挑那些最大的秘密讲给别人,我觉得这基本上不是文学。所以你挑最大的恶讲给别人的时候,基本上不是文学,况且什么叫最大的恶,可能每个人的看法还不太一样。”他同时也强调对写作者来说,只有日常生活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如何想象中国。西川提出“五个前提”的概念,即语言、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历史逻辑。“写中国的时候,除了日常生活之外,这五个前提可能也是隐隐作用于我们的写作的。”这五个问题是当代人所缺失的,实际上当代人看中国社会的不是从“中国”出发,而是从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出发,还受到那些受西方影响的中国人的影响,这些人是把中国想象成了Chinatown。   最后,西川还谈到了大传统和小传统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是被哪些朝代塑造的。欧阳江河将这个问题总结为“胜利者的角度”。   在回答观众提问时,西川解释了古典诗歌和当代诗歌的关系问题。他说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制度化、类型化的写作,而任何程式化的东西都是容易传播的。但杜甫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安史之乱来了只有杜甫都可以写,只有他可以处理没有人碰过的东西。不过古典诗歌的经验无法解决当代写作的问题,当代写作可能要冒一个风险,这个风险就是这个东西你写了半天不是诗,古人不需要冒这个风险。当代写作需要巨大的创造力,这个创造力中同时也包含毁灭。   (实习编辑:葛润)白带多白带异常
佛山牛皮癣医院咋样
南京肛泰医院医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