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的人生故

高平历史网 2020-02-02 23:06:23

《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的人生故事,曾是美国梦的缩影。他是印度移民的儿子,出生于医学世家,有一个爱好文学的母亲。




保罗和女儿


【编舟记】


《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的人生故事,曾是美国梦的缩影。他是印度移民的儿子,出生于医学世家,有一个爱好文学的母亲。在父母的悉心培养下,他成了超级学霸,获得了诸多耀眼的光环:


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人体生物学双学士


剑桥大学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


耶鲁大学医学博士


他还是“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获得者,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


保罗热爱文学,一直有成为作家的梦想。他的医生和作家朋友说,保罗的“文章如同美妙的音乐”,他完全可以成为专职作家或英文系教授,但冥冥之中感受到命运的召唤,成为了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保罗的妻子露西也是斯坦福大学的医生和教授。保罗有一个热闹和睦的大家庭。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他,却遭遇了巨大的危机。


因为工作的重负,保罗的婚姻开始亮起了红灯,身体也急转直下,体重骤降,背部剧痛,还有间歇性发作的严重胸痛。在一次旅行途中,他倒在火车站的长椅上无法动弹。保安来要求他离开时,他连话都说不出来。他第一次绝望地意识到自己可能快死了。


确诊为癌症后,露西决定留在保罗身边,和他共渡难关。保罗看着他们写在浴室镜子上的字——“我余生每一天都想和你一起待在这里”,流下了眼泪。


保罗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强忍病痛,重返了热爱的手术台。查出癌症九个月后,他仍然几乎天天做手术到深夜,甚至到凌晨。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保罗还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保罗写道,女儿卡迪出生后,“她周身散发着一种崭新的光明。她坐在我膝上微笑,沉浸在我不成调的哼唱中,整个家似乎都被炽热的光照亮了”。


保罗希望自己的生命能更有意义地结束。他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下自己求学和行医的经历,记录下自己与病魔抗争的过程。文学和写作,让保罗如获新生。


保罗在 7岁时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用轻柔而坚定的声音,清楚明白地说:“我准备好了。”他最后一次感谢了父母,最后一次抱起女儿卡迪,最后一次对妻子说“我爱你”。


《当呼吸化为空气》虽然不是一部小说,却让我想起《斯通纳》。


读这两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很多阅读记忆和感受都被唤醒。我在意的不只是某个人的特殊经历或故事,那只是最表层的记录。我在意的是书里提出的那些“问题”。那些问题永远都在人身上,在人心里,不分国界、种族、性别、阶层,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和心里。那些问题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忽然跳出来困扰你,激怒你,让你痛苦,让你绝望。


那些问题不是你成为一个读者或编辑就能解决的,不是你成为一个写作者或传道者就能解决的。


保罗·卡拉尼什在这本书里记录的,不仅是身为病人和医生的经历,也是一个诗人,一个文学家,一个哲学家对生命的感悟。哪怕抛开这本书的主题,保罗的文字本身仍然是有光芒的。他对生命的感受力远超一般作家,这也许跟他的医生身份有关。我喜欢的作家,鲁迅、契诃夫、毛姆,也都学过医。他们的文字里都有这种独特的感受力。


能在死之将至时,保持心灵与头脑的活力,依然能像一个有智慧的生物那样去活着,去思考,去梦想,这是这本书的生命力所在。我喜欢这个即将死去但仍然有梦的人。


译者何雨珈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言。在读到这篇序言之前,我们见过一面,当时她来北京参加活动,顺路来我这边看看。她是个非常开朗可爱的女孩,我没想到她会有序言里提到的那些家庭和人生的变故。这个热爱美食的成都姑娘,身上那些闪光的地方,和隐藏在她心里的那些问题,都让我有很多感触。


这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斯坦福大学的吴承瀚(Hemmings),通过他的父亲吴建国先生联系到我们,希望能参与这本书的工作。我们请吴承瀚参与了译校工作。承瀚是保罗的校友,自己也在写作。他也为本书写了篇序言。


吴承瀚专程去拜访了保罗的墓地。他在序言里说:“保罗没能成为我在神经外科,在医学研究上的老师,但透过他的文字,保罗亲手把某个比科学知识更美丽、更珍贵的东西交给了我。我只想和保罗说声谢谢。谢谢你教会我许多事。谢谢你让我知道我并不孤独。”


(编辑:王怡婷)

偏瘫是怎么形成的
活血化淤通经络的中药
婴幼儿枕秃是缺什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