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取士无严格规范学生们曾边吃包子边答辩

高平历史网 2019-10-22 01:29:19

  民国取士无严格规范:学生们曾边吃包子边答辩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民国文人为保护文化命脉,在炮火中南渡西迁;在时局与学术中,追求自己的独立自由价值正如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文中所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1912年,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和教育次长范源濂之间经常辩论蔡元培在《自写年谱》中回忆:“范君说:‘小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大学?所以我们第一步,当先把小学整顿’我说:‘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哪里来?所以我们第一步,首先把大学整顿’把两人的意见合起来,就是自小学以至大学,没有一方面不整顿”

  当时的教育课本,倾注了巨大的心力不管是从日本、欧美留学的,还是从私塾里面熏陶长大的文化学者,都非常重视语文教育,像蔡元培、胡适、鲁迅,他们都参与制定了国文教科书《开明国语》的民国课本,由叶圣陶亲自编写,丰子恺负责插画,全部是创作或再创作出版社投入了很大的力量,聘用一流的学者来研究这些教材,每一课就那么寥寥一二十个字,但他们都要反复考量一方面要讓課文更具有漢字的美感,另一方面能照顧到孩子的興趣拿一篇民国课文来说,大家就因为用“来来来,来上课”好,还是“去去去,去上课”好,争得不亦乐乎因为“来”字笔画多,“去”字简单点,但是不够亲切,最后选的还是“来”

  民国取士,没有很严格的规范制度,即便是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选学生也是以才为主,不拘泥于严格的考试程序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等校南迁,在湖南长沙筹组“临时大学”,也就是后来的“西南联大”1939年开始恢复招生,从全国各大学优秀毕业生中遴选,报考者须先交论文,论文通过后再进行笔试,笔试之外还有口试周法高获得考试资格后,在重庆傅斯年寓所参加口试,由于答辩时间很长,午间他一边吃着包子,一边回答老师问题他的作答不仅没有引起反感,反而得到傅斯年的垂青,建议他从事汉语历史语言学的研究,由此奠定了成为一位语言学家的基础

  在破格录用教授方面,西南联大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沈从文小学读完后就去当兵,发表了许多小说,尽管从未当过教员、讲师、副教授,也未去国外留学,但仍于1939年被西南联大师范学院聘为教授没有职称和学历就被聘教授,陈寅恪也是个特例,1926年春天,应清华大学之聘,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师

  在这之前,清华校长曹云祥原本聘请胡适为导师,胡适坚辞不就,并推荐了梁启超、王国维和章太炎三人梁启超推荐陈寅恪先生,曹说:“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

  ,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
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
小孩脾虚如何调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