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汉朝对楼兰为何恨之入骨1

高平历史网 2019-09-25 01:47:26

  不破楼兰终不还:汉朝对楼兰为何恨之入骨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国人熟稔于心的句子国富民强的大汉朝,为何要对偏安一隅的楼兰下此狠手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李白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杜甫

  络配图

  什么仇,什么怨让唐朝的大诗人们,如此恨透了楼兰

  其实,我们知道,唐人很喜欢自比汉朝,因而他们的诗中,唐朝的敌人,很多用汉朝的敌人代指除了匈奴之外,最著名的,当属楼兰了并非唐朝有跟楼兰打仗因为当时,楼兰城,都已消失两三百年了

  楼兰,现在看起来很神秘的地方,究竟与汉朝之间,有何仇怨使得汉朝人对他们恨之入骨

  楼兰之名,首出在司马迁《史记 匈奴列传》里匈奴单于在汉文帝四年(前177)写给文帝的一封信里如此讲到,“前时皇帝言和亲事,称书意,合欢汉边吏侵侮右贤王,右贤王不请……今以小吏之败约故,罚右贤王,使之西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彊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原来,汉匈和亲已久,却因为一些事情,又大打出手,匈奴右贤王向西出击,楼兰等二十六国尽被搞定,归于匈奴后方已定,我们分庭抗礼,干脆又和好算了吧……

  楼兰在此惊鸿一瞥,便归于沉寂

  直到《汉书》里,又有提到班固写的,可比司马迁详细多了并非司马迁治学不严谨,实是时代所限,那时的楼兰,与汉朝还没多少关系呢

  读完《汉书 西域传 鄯善》,我们可以归纳出汉朝不爽楼兰的几点理由

  

  鄯善,本名楼兰汉武帝听“张骞之言,甘心欲通大宛诸国,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

  使者如此之多,可见刘彻想与大宛等国建立联系之心切然,我们从西域诸国地图可以看出,楼兰处于汉朝边境与大宛的正中位置

  络配图

  如果楼兰与汉朝交好,自然是重要的中转地,但前面单于写给汉文帝的信中已说明,楼兰已臣服于匈奴

  到了武帝时期,这种状况并无改变“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

  可见,若要与西域交通顺畅,首先面对的敌人,当然是匈奴,但匈奴没那么容易打败,那就先干他的小弟,给匈奴一个下马威

  此其一

  其二,“汉使多言其国有城邑,兵弱易击”楼兰那么讨厌,有打他几巴掌的心思,而且他还容易欺负,现在不打,更待何时

  于是,汉武帝派赵破奴与王恢带兵攻破楼兰,俘楼兰王楼兰臣服汉朝

  这下匈奴不高兴了也派兵打楼兰,楼兰两边都得罪不起,“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搞两面派,而且还比较偏向匈奴当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借道击大宛之时,匈奴又怂恿楼兰到后面搞搞震却被汉军的殿后部队发现,楼兰王又被捕了

  不过他命好,一番哭诉,“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汉武帝听完也是恻然,于是放他归国

  其三,匈奴的质子,在汉朝,也不怎么安份,有一个被汉朝给阉了人在屋檐下,却不知低头,皇上不爽啊

  络配图

  其四,楼兰新王上位后,因其之前是在匈奴做人质,所以与匈奴关系亲近汉朝派人宣他前来朝见,他老婆给他出主意,“先王遣两子质汉皆不还,奈何欲往朝乎”王用其计,谢使曰:“新立,国未定,愿待后年入见天子”不听天子宣诏,不爽

  其五,既与汉朝疏远,“后复为匈奴后间,数遮杀汉使”,汉朝能高兴吗

  最终,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一击成功,将楼兰国改名鄯善国,并应新国王之请,屯田伊循城,以“保护”鄯善国

  从前177年汉朝宫廷出现楼兰的名字到前77年国亡名改,正好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里,楼兰反反复复,在匈奴与汉朝之间摇摆,多次劫杀汉使,不给皇帝面子,难怪,汉朝人对楼兰,是必欲灭之而后快了

  只是,诚如楼兰王所言,小国啊,砧板上的肉,能怎么办要灭,您就灭吧您高兴就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微信做小程序
为什么中老年易发胸痹
微店后台管理平台
友情链接